奎文閣
奎文閣入大中門,迎面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5間,深2間,黃瓦歇山頂,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后改為此名。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檐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筑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
奎文閣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翱笔切敲,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jīng)》稱“奎主文章”,后人進而把奎(魁)星演化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為贊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黃瓦歇山頂,三重飛檐,四層斗栱。內(nèi)部兩層,中夾暗層,層疊式構(gòu)架,底層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層木柱?拈w結(jié)構(gòu)合理,固堅異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來,經(jīng)受了幾百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侵襲和多次地震的搖撼,雖然康熙年間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堅固的旁證仍然無恙,巋然屹立,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之一。閣西碑亭中記載康熙年間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閣堅固的旁證。閣前廊下石碑二幢,東為“奎文閣賦”,系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著明代正德間皇帝命禮部重修賜書庋藏的情況。
奎文閣前有兩座御碑亭,亭內(nèi)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寬2米多,碑下的龜趺高1米多。碑 額精雕盤龍,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內(nèi)容多是尊崇孔子。東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廟碑”。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文極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 ,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暫缺”。字楷書,書體端莊,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以精湛的書法著稱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習(xí)稱“成化碑”。
此院東西各有一所獨立的院落,名曰“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員在此戒齋沐浴。東院是“衍圣公”的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稱“駐蹕”,F(xiàn)舉界有孔子生平事跡展覽。西院是從祭官員的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廢棄,僅存院落.清道光年間,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薰將孔廟內(nèi)宋、金、 元、明、清五代文人謁廟碑130余塊集中鑲嵌在院墻上,改稱“碑院”碑碣或流暢奔放,飄逸自如;或豐潤溫雅,神采飛動;或端莊典雅,質(zhì)樸古拙;精品眾多蔚然大觀。
過奎文閣為孔廟的第6進庭院。院落狹長矗立著13座碑亭,南8北5,兩行排列,斗栱飛翹,檐牙高啄,黃瓦耀金,櫛次鱗比。十三碑亭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xí)稱“御碑亭”。亭內(nèi)存碑55 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的8座亭中,4座為金、元建筑,東起第三、六座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為清代所建。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廟現(xiàn)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shù)膭游餅轷,名曰贔屃(bi,xi),據(jù)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9子,各有所能,贔屃擅長負(fù)重,故用以馱碑。碑亭中最早的是兩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贈泰師魯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皆位于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nèi)。這塊碑約重35噸,加上碑下的贔屃,水盤,約重65噸。這塊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當(dāng)時的技術(shù)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驚嘆。
此院的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北墻朱欄內(nèi)還鑲著大量刻石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謁廟、祭廟后所刻。如從書法藝術(shù)上來看,真草隸篆,各有千秋。另有幾座石碑從側(cè)面記載了元末紅巾軍、明代中期劉六、劉七、明末徐鴻儒等農(nóng)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農(nóng)民革命歷史難得的珍貴史料。
十三碑亭院兩側(cè),東建毓粹門,西建觀德門,供人出入,人們依照皇宮之名,稱為東、西華門。這是孔廟的第三道偏門。
大成門十三碑亭北,有五門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按蟪伞,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圣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處,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圣門,內(nèi)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啟圣門,內(nèi)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三門并立,左掖金聲門,右掖玉振門。“金聲”是擊鐘的聲音,表示奏樂之始;“玉振”是擊磬的聲音,表示奏樂之終,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婦,并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
于大成門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來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們充分運用傳統(tǒng)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決了建筑結(jié)構(gòu)空間的問題。
杏壇“杏壇”二字,這就是相傳孔子講學(xué)的地方?鬃有訅O(shè)教記載最早見于《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北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卻無記載.宋天禧二年 (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jiān)修孔廟,將正殿后移擴建,以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huán)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于壇上建亭,由當(dāng)時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
杏壇十字結(jié)脊,四面懸山,黃瓦朱欄,雕梁畫棟,彩繪精美華麗,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cè)幾株杏樹,每當(dāng)初春,紅花搖拽。乾隆皇帝曾為之賦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fēng)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兩廡大成殿東西兩側(cè)的房子叫“兩廡”,是后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這配享的賢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學(xué)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韓愈、王陽明等。在唐朝僅有20余人,經(jīng)過歷代增添更換,到民國時,多達156人。這些配享的人原為畫像,金代改為塑像,明成化年間一律改為寫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龕中,F(xiàn)在兩廡中陳列著歷代石刻。
“老檜曾沾周雨露,斷碑猶是漢文章”。東廡中保存著40余塊漢、魏、隋、唐、宋、元時的碑刻,最為珍貴的是“漢魏北朝石刻”共22塊。西漢石刻,首推“五鳳”;東漢石刻,以“禮器”、“乙瑛”、“孔 宙”、“史晨”碑為隸書珍品;北朝以“張猛龍”碑為魏體楷模。西廡內(nèi)陳列的100多塊“漢畫像石刻”,也是久負(fù)盛名的藝術(shù)珍品。這些石刻,內(nèi)容豐富,既有神話傳說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捕撈、歌舞、雜技、行醫(yī)、狩獵,是研究我國漢代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細(xì)致精巧,有的粗獷奔放,各具風(fēng)格。兩廡北部陳列的584塊“玉虹樓石刻”,是清乾隆年間孔子后裔孔繼涑收集 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臨摹精刻而成的。這些石刻原被棄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樓下,1951年移入孔廟,1964年裝鑲展出,供書法愛好者欣賞。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