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觀
玉泉觀
玉泉觀位于天水市秦州區(qū)城北,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在甘肅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F(xiàn)存建筑為明清時重建。觀緊依城垣,順山勢升高,隨山溝、崖壁、臺地而建。中軸線自下而上,有山門,遇仙橋,通仙橋,青龍殿,白虎殿,人間天上坊,玉泉閣,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頂有小廟,傳為明魏忠賢生祠。側(cè)邊有雷祖廟,三官殿,諸葛祠,托公祠,三清閣,選勝亭,靜觀亭,蒼圣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傳為元代陸、馬二真人羽化處。三清殿梁上墨書題記“明嘉靖叁拾陸年歲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書題記“嘉靖叁拾柒年建”。亭臺高下,碑碣遍山;林木蓊郁,曲徑深幽。春來雜花叢生,碧草蒙茸,游人至此,流連忘返。
大象山大佛
大象山大佛
大象山大佛位于天水市甘谷縣,大像山,位于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占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二00一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石窟東距著名的天水麥積山石窟100公里,西去武山水簾洞石窟40公里,由于三處石窟地理位置鄰近和長期的歷史背景相同,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形成了甘肅東部佛教石窟藝術(shù)的特有風(fēng)格和體系。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巔修鑿大佛像而來。石窟及古建筑均建于山崗起伏、蒼翠疊嶂的文旗山懸崖峭壁上,岡巒起伏,迤儷東來,飛翠疊嶂,峭壁雄峻。橫嶺之上,樓閣鱗次,祠宇相望,四季景色分明。登臨“白云封處”依窟北望,渭水如帶,煙波東瀉,隴海鐵路橫貫東西,渭北山丘蜿蜒起伏;俯視山下,通廣渠依山而過,阡陌井然,如茵如毯。自山腳拾級而上,紫丁香漫山遍野,花香襲人,樓閣殿宇依山就勢,密布山嶺,逐臺登高,各具特色。自下而上有土地廟、墨葛殿、太昊宮、羅真殿、接引佛殿、文昌宮、靈巖寺、魯班殿、關(guān)圣殿、無量殿、雙明洞、大佛殿、三圣殿等。尤以氣勢宏偉的太昊宮、文昌閣、關(guān)圣殿、無量殿、雙明洞、大佛殿為其名勝之冠。就其組合布局來看,以無量殿為界,其下主要為木結(jié)構(gòu)建筑物15處;其上以石窟群為主,并以大像窟為中心,有洞窟23處,塑像中以大佛像最為有名。除石窟、古建筑外,還有后漢隗囂歇涼臺、閱兵臺(均在無量殿)等遺址、“羲皇故里”碑、“圣門石子故里”碑、“重修漢平襄侯祠記”碑等文物。
甘肅天水水簾洞
甘肅天水水簾洞
坐落在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處的鐘樓山峽谷中,是一個約50米高,3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洞內(nèi)有四圣宮、觀音寺、南殿、菩薩泉和數(shù)十個小殿,自然巖洞有開有合,錯落有致,工藝精巧,其中尤以菩薩殿最為高大華麗。該殿上下兩層,下層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見底;上層橫匾大書“西山暮雨”四字,內(nèi)塑當(dāng)?shù)孛耖g傳說中的麻線娘娘,水簾洞的崖面上保存著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畫。整個洞樓臺、泉石、雕塑、畫像交相輝映,有天然布景之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