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南普陀寺位于市區(qū)五老峰下,面對龍海市南太武山,南面是廈門大學。南普陀寺是廈門著名古剎。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末(1628年)毀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瑯將軍重建,因寺院是奉觀音菩薩為主,又位在我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的浙江舟山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南普院寺規(guī)模宏大,總占地25.8公傾,建筑面積21270平方米。從南到北主軸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四座,加上左右廡廊,鐘樓鼓樓、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室、養(yǎng)正院等。所有這些建筑依傍山勢,層層托高,莊嚴肅穆。近些年來,在天王殿南面有放生池、兩座新建的萬壽塔和兩個涼亭以及荷花池等,在兩池之間有七座由釋迦牟尼佛、迦葉佛等七尊佛像組成的七佛塔,萬壽塔高11層,富有南亞佛教建筑的風格,使南普陀寺風景更加美麗。
天王殿也稱彌勒殿,彌勒佛慈眉笑眼,耳垂雙肩,袒胸露臍,笑容可掬,似乎對每一位游客都表示恭候光臨。 彌勒佛在印度是一尊頭戴王冠、身體不胖的坐像,而在我國則成了手拿布袋體貌肥壯的光頭和尚。據說他云游各地,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人們怎么逗他,他總是眉開眼笑、和善待人。后來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自識'。天王殿兩側是魁梧高大、英俊威武的四大天王。全身顯得金碧輝煌。屋頂?shù)募舸伤囆g,耐人欣賞。
大雄寶殿是轉逢和尚于1932年重建的,一座重檐歇山頂建筑,琉璃石柱,雕梁畫棟,莊嚴肅穆。主要供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尊佛”,中間是釋迦牟尼,東邊是藥師佛,西邊是阿彌陀佛。
釋迦佛兩旁,還有兩位尊者,東邊是大弟子迦葉尊者,西邊是堂弟阿難陀尊者,前面是千手千眼觀音。民間傳說:古時有個老人,養(yǎng)了三個女兒,一天老人病了,需要人眼做藥引子。大女和二女都不管,而小女自愿獻出自己的眼睛,治好老人的病。此事感動了釋迦牟尼,便創(chuàng)造了一個千手千眼觀音來紀念她,并站在自己的面前。
大雄寶殿建筑,體現(xiàn)了'閩南佛殿'四大特點:一、墻上有'清影搖風'、'楚江秋吟'等山水花鳥畫,和'神河沐浴'、'六年苦行'等釋迦牟尼誕生故事的連環(huán)畫。二、屋脊是彎月起翹、紫燕凌空,顯得輕巧靈動。三、構造精巧,技藝講究,屋脊嵌有'九鯉化龍'、'麒麟奔走'、'鳳凰展翅'等圖案,都是剪瓷鑲嵌而成。四、建筑材料取材本地花崗巖、青斗石,所有梁、柱、礎、斗拱、欄干都獨具特色。大悲殿建于清初,被火焚燒。1930年太虛和尚重建,1962年重修。大悲殿內奉祀觀音,其余三面為48臂觀音,掌中各雕一只手眼。手上持多種法器,姿態(tài)不一,各臻其妙。
大悲殿為八角三重飛檐,全以斗拱架疊建成,殿內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鐵釘。仰視藻井,別致美麗。藏經閣為兩層文物樓。建于1936年。樓下是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
二樓是玉佛寶殿,有緬甸玉佛28尊,并珍藏中外佛典經書數(shù)萬卷。其中較為珍貴的有宋代《磧砂藏經》,明代《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血書《妙法蓮花經》、《日本大藏經》等,還有唐代銅佛、宋代銅塔、明代觀音菩薩施甘露像,以及高僧大德的墨寶。
1924年,南普陀寺由臨濟宗轉逢和尚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會泉法師任第一任方丈。寺內有1925年創(chuàng)辦的為國內最早的佛教學府--閩南佛學院。1934年,弘一法師又增辦佛教養(yǎng)正院,迎來了南普陀寺建寺以來前所未有的興旺時期。1937年,佛學院因抗戰(zhàn)而停辦。十幾年間佛學院共培養(yǎng)學生200余人,不少人為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佛教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1985年,佛學院重新辦學,現(xiàn)設養(yǎng)正院、預科班、正科班,各為兩年制,1992年起又增設二年研究班,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qū)有著廣泛的影響。南普陀寺與廈門大學僅一墻之隔,卻兩種意境;'古樸與摩登并存,小和尚和大學生為鄰。'
個人點評:
作為閩南名剎,大家來廈門,肯定要來看看,當然素餅和素齋也是很有名的。和上海的玉佛寺一樣有尊緬甸玉佛.寺后有五老峰,再過去是萬石植物園.寺后可以沿階而上,如果沒有充足時間和準備,建議謹慎從寺后向上爬哦!可能會迷路的.萬石植物園很大哦,里面有很多種植物。
出了寺門就是著名的廈門大學南門,走進廈門大學不多久就可以到芙蓉湖。兩邊境致不錯?梢栽谶@里的學生食堂吃吃閩南菜,經濟實惠。
南普陀寺是廈門著名古剎,居于鷺島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臨碧澄海港,風景絕佳。始建于唐代,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偉宏麗,各殿供奉彌勒、三世尊佛等。藏經閣珍藏..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