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恭王府,半個北京城。2008年8月20日,歷時31個月、投資兩億元人民幣修繕、塵封了232年的素有“北京第一福地”之稱的恭王府才算徹底對公眾開放了。從乾隆朝的和珅宅第,到嘉慶朝的慶郡王府,再到咸同光宣朝的恭親王府,高墻隔開了絕大多數人的好奇窺探,戲說和掌故卻讓人欲罷不能,在這個大宅里究竟發(fā)生過怎樣的故事?之前她都是以后院見人,府邸始終沒有開放。所以我們之前游覽恭王府花園多多少少留有遺憾,而今府邸開放,我們可以故地新游、再續(xù)前緣了﹍﹍
恭王府府邸分為中、東、西三條路,貫穿著整個四合院,各有不同的用途和特點,中路莊嚴,東路華麗,西路典雅。中路主要為神路建筑,大多用來做慶典和祭祀活動用途,東、西兩路是王府的住院。
步入府邸首先印入眼簾的就是“頭宮門”,其顏色鮮紅十分醒目,上面鑲嵌有63個金燦燦的門釘,故宮的宮門上是九九八十一顆門釘,和珅選擇了七九六十三顆,級別也屬不低,只是漆彩稍顯艷麗而略顯失真。門前的兩個石墩與石獅透著一股滄桑勁,卻是值得珍藏的影像。之前有人說踏入頭宮門就會感覺身臨古代宮門,其實這種說法并不嚴謹。因為頭宮門后還有一門是“二宮門”,邁入二宮門才有以上的感受。在進頭宮門的時候,很多人因為興奮并沒有太在意恭王府大門的門肚,但是走到二宮門的時候,您應該就有所察覺了,這里大門的門肚都很深,大約在3米左右,我國古代有種說法是“門進三尺,官進一級”可見當初這里的主人官級之高了。
走進二宮門,您對眼前所看到的也許會有種錯覺,仿佛自己身臨皇宮一般,標準的中軸對稱格局,中間是恭王府的正殿銀安殿,兩旁是配殿。銀安殿是恭王府里最重要的建筑,用來舉辦大型的慶典活動,如主人生日、婚慶典禮、傳統(tǒng)春節(jié)等。據史料記載,1921年元宵佳節(jié)時,這里曾因為舉辦慶典活動而發(fā)生火災,銀安殿連同東西配殿都被燒毀,據說此次恭王府大修之前,這里還是一片廢墟。因為殿內還沒來得及復原所以無法參觀。
從銀安殿東側的腳門出院,你會來到一條狹長的小巷,這條長巷是連接中、東院落的夾道,其實倒也平常,可有趣的是,在路面不寬的長巷中央矗立著一顆古榆樹,放眼望去恰有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很多游客都較有興致的抱著這顆古榆樹留影拍照,形成一道和諧的風景。
緊挨古樹的東西各有一道紅漆院門,西側的院門直通銀安殿后院,也就是嘉樂堂所在的院落。清朝時,王府正殿后面的大殿一般是用來祭祀的神殿,也就是王府人員舉行薩滿教祭祀儀式的場所。滿族的傳統(tǒng)宗教是薩滿教,紫禁城內舉行薩滿教祭祀儀式的神殿是坤寧宮,而恭王府的神殿建設也是仿照坤寧宮建造的。神殿原先的門頭上掛有“嘉樂堂”的匾額,所以后來人們也就將此殿稱為“嘉樂堂”了。嘉樂堂殿內原來設有祭祀用的灶臺,與坤寧宮的布局相似。
今天為了慶祝恭王府府邸的開放,恭王府管理中心在嘉樂堂特別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王府回聲——海峽兩岸畫家主題創(chuàng)作展》的公益活動,旨在推動中國王府文化的研究和發(fā)展。游人在欣賞恭王府往昔山水田園風情的同時,還能親身進入殿內捕捉大殿天花板上滄桑的歷史印花,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大飽眼福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游人光顧著看精美的畫展了,卻遺漏了這個院落里的一處珍惜文字遺跡。在西配殿石介上靠近北面角落的地方,有一通字跡模糊的石碑,上面刻有文字和雕飾,但是卻很難識別其全部內容,從碑身的毀壞程度來看,似乎有些年頭,但不像是文物,仿佛是后人臨摹的石碑,上面的文字依稀可以看見“光緒己丑清明后二日”和“子臣奕敬集”等字樣。
看完了中路的主要建筑,我們從剛才說的古榆樹西側門進入東跨院,去欣賞東路的主要建筑。在我們腳剛剛邁進東跨院的那一刻,發(fā)現很多游人都對著一面山墻留影拍照,當我們定睛仔細觀察時才發(fā)現,游人拍照留念的原因是該墻面上模糊的寫著一句文革時期的標語“大興三八作風”,很多老外對此好像也是頗感興趣,頻頻點頭。
繞過山墻,我們就來到了東路的主要建筑多福軒。多福軒是恭親王奕的會客廳,恭親王在此接見朝廷官員和外國使節(jié)。據恭王府的導游介紹,殿內擺設都是根據歷史照片,按原狀擺放的。對此,有的游客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大殿內只見中央設有主座,其兩旁并未見客座,來訪客人都是如何入座的呢?我們對此也沒有想出原因,只好以后再找機會虛心求教了。此殿的門頭上原來有咸豐皇帝題的“多福軒”匾額,殿內屏門上方有慈禧太后題的“同德嚴釐”匾額和抱柱聯,四周墻上掛有皇帝御筆題寫的多方“!、“壽”大匾。多福軒月臺南側有一個藤蘿架,據說兩株古藤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因此多福軒所在的院落也被稱作藤蘿院。
多福軒北邊的院落是和珅的獨子豐紳殷德與乾隆的寵女固倫和孝公主的住地——樂道堂,據說樂道堂梁柱上有代表公主身份的貼金鳳凰彩繪,非常珍貴,該院落內正在舉辦一個丹麥的展覽,但都拉著繩子禁止游人參觀,所以我們很遺憾沒能進入參觀。
從東路院落出來繼續(xù)往北走,我們來到了恭王府建筑中氣勢最宏大的后罩樓。因為是起到托罩整個府邸建筑的作用,所以被稱之為“后罩樓”。該建筑長150余米,雙層,連貫50余間房屋,俗稱“九十九間半 ”。如此長度和間數的后罩樓在清代王府中僅此一例。后罩樓的東部掛有“瞻霽樓”匾,西部掛有“寶約樓”匾額。在后罩樓最西端的幾間房內,建有一座有流泉、假山、亭閣的室內花園,這座室內花園被稱作“水法樓”,是目前唯一見到中國古代室內花園遺存。
參觀完了后罩樓,接著來到了東路最北邊的建筑“西晉齋”。還未走進這個院落,一種清新雅致的感覺就油然而生了。院落南墻外種了一排翠竹,緊挨著翠竹的院墻也是用工講究,其上雕刻的漏窗形狀多樣精巧,配以清風翠竹的裝點,可謂是少見的江南園林風景。據史料記載,恭王府的前主人和珅對竹子情有獨鐘,除了眼前看到的一排竹子外,在恭王府后花園的和珅書齋,更是用竹子搭建的整個書屋建筑。眾所周知,竹子代表君子風度、雅士情懷,而和珅如此情迷竹子,其君子情懷又體現何處呢?我們對此沒有再做思量,望有朝一日再尋根覓源。
“錫晉齋”是府邸西路最后一進院落,從院落正門進入,會看到影壁上紅底金字的“中正仁和”四個大字。繞過影壁來到天香庭院中,滿是楠木沉郁的香氣,西晉齋就豁然展現在眼前了。
其實,恭王府最有歷史價值的當屬錫晉齋。據史料記載,和珅二十大罪第十三款中的“僭侈逾制”罪狀就是用楠木蓋了這個錫晉齋。據說,當時和珅特意買通太監(jiān)去查看故宮的建筑,然后命令工匠完全仿造故宮寧壽宮的格局施工,屋內隔斷用金絲楠木打造,超越了作為臣子應有的建筑規(guī)格。這次被重新修建,整個錫晉齋院落顯得宏大、氣度非凡。其東西配殿分別叫作樂古齋和爾爾齋,據說三座殿宇都是當年和珅收藏金銀珠寶的倉庫,而今人去樓空令人遐想連篇。
在天香庭的院中央有一座石盆景叫“云!保胖么颂巺s有一番韻味。據說這塊石頭是當年的遺物,我們仔細觀察這塊“朽石”發(fā)現一件有趣的事情:盆景并無人為的植被栽種跡象,唯獨在該石的上端部分竟然有綠色植物生根發(fā)芽,也許是一種巧合,但這種巧合卻給人一種枯樹生枝、鐵樹開花的無限希望和喜悅之情。
參觀完了錫晉齋我們來到了葆光室。據說,恭王府最具可看性的當屬葆光室的內外屋檐彩畫,其中外檐彩畫技術屬全國最高水準,而內檐的彩畫也是精美絕倫。葆光室是恭親王奕的內宅會客廳,門頭上懸掛有咸豐皇帝御賜的匾額。據說當年恭親王奕病逝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曾親自來到這里為奕處理后事。葆光室和東西配殿前均有回廊,連綿貫通。葆光室所在的院落是恭王府內唯一完全由回廊環(huán)繞的院落。
恭王府的歷史非常復雜,恭王府本是乾隆寵臣和珅的私宅,到了咸豐年間,又被轉賜給了恭親王奕訢,至此始稱恭王府。恭親王奕訢死后,由奕訢之孫愛新覺羅·溥偉承襲王爵,清皇朝倒臺后,民國政府優(yōu)待皇族,恭王府歸溥偉所有。20世紀初,溥偉及其弟溥儒為了籌集復辟活動的經費,于1921年將府邸及花園轉手抵押給天主教會,只換來130多根金條。1937年3月它又被輔仁大學購置作為校舍。到現在為止,恭王府的‘龍票’(地契),還押在香港的一個銀行里。
解放后,1950年輔仁大學由中央教育部接辦,其后與京師大合并成立北京師范大學。府邸部分則為北京藝術師范學院校舍,后再為中國音樂學院校舍。文革后,恭王府府邸由中國音樂學院及附中、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聯等多家單位作為辦公和教學場所;▓@部分則被公安部宿舍、國管局幼兒園、天主教愛國會、文化藝術出版社及北京風機廠等單位使用。然而,國家對騰退、修繕甚至開放恭王府的想法一直就有。1962年, 紅學家周汝昌、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陪同周恩來總理視察恭王府花園,正巧路過荷花園、怡神所等處,周汝昌認為這幾處景致與《紅樓夢》中描寫的大觀園有幾分相似。周恩來總理當時就明確指示,要將恭王府保護好,將來有條件時開放。1975年,周總理在病重期間,曾經把時任副總理的谷牧叫來,囑咐了三件事,重建恭王府,成為與建設國家圖書館、琉璃廠并列的三個遺愿之一。從1978年開始,谷牧就一直為恭王府的騰退和開放而操心奔波。1978年開始騰退恭王府的時候,后花園的一部分區(qū)域當時是公安部的宿舍。當時公安部的一位老領導,在后花園住了很多年,舍不得搬走。有一次谷牧轉到他住的那棟房子周圍,發(fā)現還有人住,馬上把管理人員叫來說,怎么還住著居民?得知住戶是一個倔脾氣的老紅軍,谷牧當即便把他找來,只說了一句話:“你知道我為什么做這件事么?這是周總理的遺愿。”老紅軍聽完扭頭走了,沒過兩天,他就搬出了后花園。后花園的大戲樓,騰退前是北京一家工廠的廠房。谷牧直接找到北京市政府要求協調。張百發(fā)親自給工廠選了新址,建設新廠房。經過8年的努力,后花園終于在1988年向游客開放。
恭王府府邸的騰退和搬遷,就更加曲折,1989年,中國音樂學院順利搬出了府邸,但是把附中留下了。府邸里還住著幾十戶居民。一直到1999年,這些住戶才真正搬出了府邸。而音樂學院附中最后離開府邸的時間,是2005年。至此,歷時近 30年的恭王府騰退工作才算是大功告成了,不計算物價上漲,國家對恭王府騰退的累計投資絕對不少于6個億。直到今天,恭王府的工作人員還清晰地記得一個鏡頭。2000年3月18日,谷牧再一次到了恭王府。那時候他已經是90多歲高齡了。老人站在府邸大門口,一字一頓地對兩邊的陪同人員說:“這個工作不完成,我沒法向總理交代。恭王府不開,我死不瞑目!痹趫龅娜藷o不動容。
2000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到了故宮。那時故宮正在為主殿維修做準備。他在故宮講,故宮的修繕,不能越修越舊,可以把“修舊如舊”改一個字,叫“修舊如故”。這在當時文物界掀起了軒然大波,經過專家反復論證,最后決定,把整個府邸恢復到恭親王時期的形態(tài),也就是同治光緒時期,因為這是恭王府最輝煌的一段時間。
恭王府的騰退、修繕成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對此高度重視,組織專家學者多次考察論證,確定了修繕原則:有原始根據的,按原始根據修繕;沒有原始根據的,按最接近歷史根據的進行修繕;既無原始根據又無歷史根據的,在專家指導下修繕;專家也吃不準的,按現狀保護性修繕。2005年12月5日,恭王府府邸修繕工程正式開工,修繕工程面積達26620平方米,其中古建修繕面積約9800平方米,復建面積約2200平方米,新建仿古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筑約1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約520平方米。這是155年來,對恭王府進行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修繕,也是國家對王府修繕投資最多的一次。侯門深似海,恭王府的232年歷史,上演了多少悲歡離合?作為中國王府文化的中心和北京第一福地,恭王府正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傳奇“身世”等待中外游人的探尋。
恭王府位于什剎海北岸的恭王府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也是今日北京城里,60余座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分為平行的東、中、西三路。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體,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樓。延樓東西長160米,..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