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詹姆斯·希爾頓的《失去的地平線》中,法國傳教士佩羅來到東方一片美麗的地方——香格里拉。而在今天的香格里拉,迪慶州的深處,真的有一座村子,100多年前,法國傳教士來到這里,蓋起教堂,種植葡萄,并把釀制葡萄酒的方法教給當(dāng)?shù)氐拇迕瘛@就是茨中。
茨中教堂 建筑混搭文化混搭
星期日是茨中村民到教堂做禮拜的日子,上午8點左右,我們沿著葡萄園來到茨中教堂。這是一座造型很奇特的教堂,主體風(fēng)格是哥特式的,樓頂卻加了中式的小亭子,又融入了藏式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建筑形式,感覺非常奇妙。它就坐落在花木繁茂的村寨中央,斑駁的磚墻與青山、農(nóng)田、村舍和大片葡萄園相映襯,頗有老電影的味道。穿著納西族、藏族服飾的村民們陸陸續(xù)續(xù)來到教堂,幾個老太太坐在臺階上,嘻嘻哈哈聊著家常,一位老太太最調(diào)皮,把手里辛辣的鼻煙末塞進(jìn)我們的鼻子里,還說:“治感冒!”芭蕉下,一個小男孩撕扯下一片芭蕉葉,做成旌旗,十分威武,另外幾個也紛紛扯下芭蕉葉玩起來,真有世外桃源的感覺。
10點左右,百余名教徒集中在教堂,他們不懂英語,甚至不懂漢語,卻用藏語虔誠地唱贊美詩。神父在臺上講述著村里的家長里短,誰家有人生病了,或者誰家要辦喜事,同時也會叮囑他們不要貪酒、不要貪耍。
據(jù)神父介紹,今天的茨中教堂是1909年重建,1921年全部竣工。茨中村共有1000多口人,包括藏族、納西族、傈僳族、白族、藏族等,其中大約600人是天主教徒,還有一部分人信奉藏傳佛教。所以在村里,你可以看到一邊是教堂,一邊是瑪尼堆;一家房頂上豎著十字架,鄰居的屋檐則飄揚著風(fēng)馬旗,感覺很奇妙。
主教堂旁有間屋子,掛滿老照片,講述著當(dāng)年法國傳教士在此的悲歡離合。里面有一位戴禮帽的老先生,已經(jīng)80多歲,是村里年齡最大的教徒,精通幾國語言,他顫顫巍巍地告訴我們,教堂的后面就是那些傳教士的墓地。
深山客棧 美麗純樸似傳說
清晨,被鳥鳴聲吵醒,起床下樓,主人家正在用早飯,招呼我們加入。桌上有酥油茶、糌粑、烙餅,還有一小碟野蜂蜜,主人說,這些是自家吃的,偏藏族口味。忍不住嘗嘗鮮,別的倒也罷了,唯有這烙餅蘸野蜂蜜好吃得令人瞠目——蜂蜜比果醬還稠,帶些渣渣,香甜無比!
這里雖然是個偏遠(yuǎn)的小村落,但留下來過夜并不難,因為當(dāng)?shù)睾芏噢r(nóng)家都能提供住宿和餐飲。比如我們下榻的茨中客棧,就在茨中教堂旁邊。一個小院兒,客房是新建的兩層小樓,有干凈的浴室和洗手間。餐廳和廚房在一起,是典型的納西族風(fēng)格,地上擺著幾張桌子,旁邊有一個巨大的灶臺,主人一邊生火做飯,一邊招呼我們,有種家庭般的親切感。從廚房的梯子上去,是一個小小的平臺,可以眺望遠(yuǎn)處的雪山和茨中教堂的全景,格外美麗。
除了茨中客棧,隔壁劉文增家客棧也很受驢友追捧,雖然小但更古樸些。其實兩家客棧的主人是堂兄弟,只是信仰不同,一家是藏傳佛教的信徒,另一家則篤信天主教。劉文增當(dāng)年曾為法國神父做過助理,會說一口地道的法語,深諳數(shù)種樂器,見過的人贊嘆他風(fēng)度翩翩,童心未泯。興致所致,他還會當(dāng)場載歌載舞。可惜,劉老師數(shù)月前突然病逝,如今家中只留劉師母一人操持著田地、釀酒和客棧生意。
茨中客棧的廚房,是典型的納西樣式。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詞,意為心中的日月,英語發(fā)音源于康方言南路十語群體中甸的藏語方言。“香格里拉”一詞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獻(xiàn)資料中就有記載,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zhuǎn)寫作“xamgyinyilha”..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