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的修建滋養(yǎng)了北京城,北京城里外因此閘口眾多、海子漣漣。北京人的夏季納涼之地不一而足:皇家去西山的禁苑園林,老百姓則借護城河的長堤柳蔭挹風(fēng)納涼。
老北京主要有三處消夏勝地,一是地安門外什剎海;一是東便門外二閘;一是西直門外高梁橋。因為地緣關(guān)系和周圍居住人群的不一樣,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什剎海周邊王府眾多,消夏文化也透出文雅閑適。高梁橋曾是皇家由此搭乘龍舟去清漪園(頤和園)避暑的碼頭,其水域稱高梁河,也稱長河。這一片水域的交通地位顯著,因為連著郊外,野趣橫生。二閘是城鄉(xiāng)接合部,這里的消夏娛樂雅俗共賞。
清朝某年,一個讀書人沿著通惠河前往貢院參加秋會。在東便門外的慶豐閘前,當年漕運興盛時候留下來的茶肆小樓已經(jīng)破敗不堪,這一道北京景象和他想象中的莊嚴雅致不太一樣——這是盧昌五在《歡喜蟲兒》為這個讀書人設(shè)置的場景。
1927年,另一個文人發(fā)出了同樣的疑問,“怎么二閘這樣荒涼地方也值得人稱道?這疑惑,在我心上咬著,如同陶然亭一樣,我真不明白。”沈從文用“寂寞“來形容此時的二閘,“(孩子們)身子脫得精光,把皮膚讓六月日頭炙得成深褐,露著兩列白白的牙齒……”。
通惠河上 二閘
漕運凋敝后的“水事”
在連接京畿與江南的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上,二閘當年是通惠河上的中轉(zhuǎn)站。民俗學(xué)者高巍介紹,“一閘就是在東便門的大通閘,南來的船,進了二閘,就算真正進了北京城。建閘門的時候,主要還是為了蓄水,在二閘這個地方就形成了開闊而深的水面,漕運凋敝后,淤泥增多,水草也多。
一般水性的人不敢貿(mào)然在這里游泳玩水,有句話說‘二閘的獅子會鳧水’。每年夏天淹死幾個人是平常的事。生活在周邊的人家,婦女會劃著小木盆去采菱角、雞頭米等,等到有大船過來的時候,就靠上去問要不要嘗個鮮!
高巍還記得姥爺講過一段難忘的童年記憶。當時姥爺在輔仁上學(xué),暑假的時候,有個家里富足的同學(xué)租了一條船,約了不少同學(xué),從東便門開到二閘,就在二閘附近的茶樓喝茶聽曲,吃點小吃。還有同學(xué)就在二閘附近抓蝦玩水。一般來說,游船走到二閘就不走了。
北京民俗研究者翟鴻起說,作為城鄉(xiāng)接合部的二閘一帶,屬于這里夏天的熱鬧也是城鄉(xiāng)接合部感覺的,談不上“避暑”的講究。
朝陽門外 菱角坑
商號林立造就“水岸經(jīng)濟”
不光是有幾處大的消夏地,在水草豐沛的年代,交通便利、過客或居民較為集中的地方,人們都能尋找到關(guān)于夏天的趣味。高巍介紹,和二閘類似的有,朝陽門外的菱角坑,這里形成一個據(jù)點的原因除了水的關(guān)系,重要的因為這附近糧道商號眾多。
菱角坑位于朝陽門外護城河畔,現(xiàn)在的外交部一帶。每到夏季槐蔭匝地,水里荷葉連連,開始這里只有一些小販在岸邊擺攤賣茶水西瓜,生意不錯,后來攤販越來越多,又增加了風(fēng)味小吃、曲藝和各種游藝,很快形成了別具風(fēng)格的消夏市場。就連當時護城河南北往來的木船都要在這里停停,船夫和船客上岸購買雜貨,品茶,吃完小吃后再撐船前行。
菱角坑的小吃品種很多。吃黏的有扒糕、年糕、涼糕,應(yīng)時的清涼食品有用蘋果干、杏干、海棠干制成的“泡干”,還有涼茶和冰鎮(zhèn)酸梅湯。據(jù)稱當時文明新戲的演員段劍石、張笑影等到了夏天就在這里搭棚演出文明戲。這里還有小有名氣的坤書場:荷花汀。
菱角坑的盛況一直持續(xù)到七七事變前,后來日本侵占北平,民不聊生,菱角坑也隨之荒蕪了。平津戰(zhàn)役中北平被圍,國民黨軍隊為修筑工事,把護城河兩岸的垂柳古槐全部砍光,菱角坑邊的楊柳也未能幸免。
內(nèi)城 什剎海
開放水面與“高品位”納涼
“大通橋的鴨子——各分各幫!边@是沈從文從二閘收獲的一句土話,高巍說,北京城各片水域的各有消夏特色,最經(jīng)常被提及的則是什剎海地區(qū)——
“雖然是一個開放的水面,但是周圍是上層人士聚居,所以這里沒有賣假藥的和光吆喝不練的,士大夫的欣賞品位較高,這個環(huán)境容不得那些。據(jù)說溥儀的爸爸沒有跟著去偽滿洲國,還是要每天到荷花市場聽曲,有小的倒茶了,喝茶的人也說一句,勞駕。在這附近拉車的光著膀子也不行,還是有點講究,不然人家不讓你拉車!
荷花市場一帶,座座涼棚搭建在水岸,有些棚子還將樁打在水里,有點野趣,鋪著木板,上面架著席棚。大飯莊和小館子在此處匯集,翟鴻起介紹,當年荷花市場有名的小吃是蘇造肉和八寶蓮子粥,蘇造,蘇是酥爛的意思,有點類似今天的鹵煮小腸。八寶蓮子粥主要是用糯米和蓮子熬成,然后用細瓷碗盛上,上面撒青梅、葡萄干、山楂、桂圓、果仁等,吃起來既有糯米的稻香味,又有蓮子和各種果料的果香味。
民國以后,一直到北平和平解放這一段時間,什剎海包括前后海以及積水潭都處于“野水”狀態(tài)。由于上游供水不足,什剎海河泥淤塞,“幾乎被垃圾填平,更無水流可言矣。”
水域改造重現(xiàn)水清河晏
建國后一直從事北京水務(wù)工程建設(shè)工作的李裕宏介紹,“解放前,北京諸多水系都變成了臭水溝。解放后大規(guī)模的整治開始,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政府當年就開始動員疏通上游河道,恢復(fù)了對什剎海的供水”。
1950年,北京市政府在解決市政道路建設(shè)的同時,對內(nèi)城最大的水域,包括北海、中南海、什剎海、西小海、積水潭進行了全面治理。當年動員市民和郊區(qū)農(nóng)民十萬人,清挖河底淤泥,砌筑護岸,工程之大,在什剎海的歷史上前所未有。與此同時,把月牙河改為暗溝,并修成道路,改名李廣橋街,理順了水路。使水流經(jīng)一段引河后,直接注入后海,在德勝橋處建閘,以控制兩邊的水位。
這次治理工程,還把西小海改建成天然游泳池,這個游泳池當時與陶然亭、東郊的工人體育場、玉淵潭的八一湖,并稱京城的四大天然游泳場,北京人都不乏關(guān)于這幾片水面的美好回憶。
夏季露天游泳樂園還在,南護城河龍?zhí)豆珗@外光明樓一帶,就是民間游泳高手們開辟的。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在這里游泳。群星冬泳隊隊長孫振海稱,游泳要扎堆,又分得清楚——早上天亮左右一撥,稱為“路燈派”;上午太陽出來一撥,“陽光派”;下午四五點鐘又一撥“夕陽派”。有人在這一帶游了三十年,看著北京城日新月異!昂芏嗳艘擦(xí)慣將龍?zhí)堕l就叫做‘二閘’,但其實不是歷史上所說的那個二閘”。
北京有著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見于記載的名字為“薊”。民國時期,稱北平。新中國成立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簡稱“京”,現(xiàn)為中國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全國第二..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