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的舞
熊熊的篝火燃燒起來了,將無邊的夜色點亮。在蛙鳴、鳥唱、蟲吟交織而成的和聲中,一群人且歌且舞,表述著對自然和土地的感恩之情。雄壯威武的盤古兵舞,仿佛帶你走進遠古時代;灑脫舒展的長鼓舞,傳遞著豐收的喜悅心情;還有豐富多彩的捉龜舞、八仙舞、白馬舞、狩獵舞、蝴蝶舞、三元舞、師公舞……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居住著一支保持了瑤族古老文化及習俗的瑤族同胞。他們的歌舞民族色彩極為濃厚,其旋律、歌詞、服裝、舞姿、形象與道具均獨立構成,把他們對天地的敬畏、祖先的追思、信仰的虔誠、生活的熱愛,都用無盡的肢體語言表達得淋漓盡致。在瑤鄉(xiāng),任你是一個毫無舞蹈細胞的人,當你目睹這載歌載舞的場面,都會在心底沉思:從什么時候開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人們,從繁重的社會勞動中求得暫時的解脫,以節(jié)奏代替了機械,以韻律代替了雜亂,創(chuàng)造了藝術之母——舞蹈?這富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民間舞蹈,竟有著如此奪人心魄的魅力,令人忘卻了俗務和矜持,隨之熱血沸騰,手舞足蹈……
想要看瑤舞,那么就趕在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這樣的瑤族節(jié)日里來吧,各種瑤舞的表演定會讓你看得如醉如癡,不思歸去。
苗族的節(jié)
在平凡而庸常的生活中,節(jié)日,無疑是人們從瑣碎的事務中解脫的良藥。向往節(jié)日的人們,不妨來到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這里的苗族以節(jié)日多、場面大而出名,每年有苗年節(jié)、蘆笙節(jié)、拉鼓節(jié)、芒歌節(jié)、新禾節(jié)、斗馬節(jié)等眾多節(jié)日,紀念豐收、祭祀等。
苗年節(jié)是苗族人慶祝豐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農歷九月至十一月或者元旦前舉行,節(jié)日期間,人們殺豬宰牛、烤酒祭祀、情歌對唱;蘆笙節(jié)則處處飄揚動聽的蘆笙曲和看到優(yōu)美的蘆笙舞表演;拉鼓節(jié)是苗家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每13年舉行一次大節(jié),叫大鼓;每1年、3年或7年過一次的是小節(jié),也叫小鼓。拉鼓開始時,先由頭戴銀飾鳳尾冠的的寨佬帶領,唱起拉鼓舞,歌中唱頌了對祖先的崇敬和民族的來源,充滿神圣之感。唱畢,相互競賽的兩個村寨的人群各據一方,拉鼓手們更展開激烈的拉鼓拔河競賽,喝彩加油之聲震天動地。誰把大鼓拉過來自己一方,便是勝利,這意味著將會得到13年的吉利和好運氣。
斗馬節(jié)這天,斗馬場上當然是最熱鬧的去處,這里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成千上萬的人一睹兩匹公馬撕咬踢撞的激烈場面,直到一方招架不住敗逃出場為止。如是者一對對公馬相搏相斗,敗者下場,最后的勝者就是冠軍。
到苗寨旅游或作客,還可受到攔路歌、攔路酒、攔路鼓、掛彩帶、掛彩蛋、打酒印等眾多苗族好客習俗的款待。至于壯族的三月三歌節(jié)、瑤族的達努節(jié)和盤王節(jié)、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節(jié)、侗族的花炮節(jié),以及別有風味的打油茶等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情的節(jié)日活動,更是深深地吸引著眾多的游人。
侗族的樓和橋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橋,橋身建筑不用一枚鐵釘,全是榫頭結合,而且造型端莊,架構精巧,極其牢固。這就是侗族的風雨橋。看風雨橋,自然是要去三江侗族自治縣了。這里的村頭渡口,有溪水河流走過的地方必有風雨橋。遠遠望去,風雨橋屹立在一彎清流之上,恰似長龍臥波,格外壯觀。橋上有長長的木廊,既可遮蔽風雨,又防風吹日曬,還可晾曬谷物,互通有無,同時又是一個小小的民族特色市場。風雨橋上,老年人憑欄打著瞌睡,男人們猜拳斗酒,小孩子戲耍笑鬧,女人們低頭刺繡,拉拉家常,有情人暗送秋波,你來我往,好一幅侗家風情圖呢。
侗族人高超的建筑技藝還不止體現在風雨橋上。依山而建的吊腳樓,有侗族村寨必有的鼓樓,獨具特色的寨門、涼亭、水井亭,在上百年風雨的洗刷和歲月的浸潤中,散發(fā)出滄桑的木質馨香,呈現出版畫般的朦朧美。人們稱贊侗族的建筑藝術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毫不為過。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