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的地方是為了了一個心愿,去過一次,知道是什么樣了,下一次可能就很少再會走進,而有的地方,不一定有多大名氣,也不一定有多美的風景,卻是一個給自己的心靈、身體放假的地方,在我看來,茶馬古道驛站那柯里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摆s馬的小阿哥,阿妹來等著,阿哥你要快快來,妹妹把情話說;阿妹喲你等著,阿哥放馬啰,等著太陽快快落,再把那情話說……” 一路聽著這首悠揚的《馬幫情歌》,從普洱市區(qū)出發(fā),不過半個鐘頭,車子就在一處秀麗的小山村戛然止住。下得車來,山青水秀,亭亭村落,不禁讓人懷疑這是否竟是古人詩中“村北村南春水,山前山后人家”的原址所在,這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
“那柯里”乃傣語發(fā)音,“那”為田,“柯”為橋,“里”為好,不言而喻,就是小橋流水,沃土肥田,理想的人居之地。據(jù)說,從前的那柯里原是一個悲傷之地,名叫“馬哭里”,當時茶馬古道十分難行,馬幫過那柯里時必須涉水淌過村外的一條小河,勞累的馬兒負重走到這里,被河水浸泡到的地方都要掉一層皮,飽受脫胎換骨的疼痛,時間一長,這里成為馬幫傷心記憶的“馬哭里”。愛馬如命的馬鍋頭幾次上書官府,最終得以在河上修建了一座“風雨橋”,從此,“馬哭里”更名為“那柯里”,由一個令馬兒流淚的所在變成了現(xiàn)在的宜居之地。
沿著小路走進村落,隨處可見繁茂的大葉榕、青翠的鳳尾竹和燦爛的太陽花,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繞村穿過,古老的民居間隙不時透出不遠處的山麓里一臺臺碧綠的茶樹。路邊是古時遺留下來的水車、石磨,木屋里擺放著馬幫運茶用過的麻袋、水壺、馬燈,以及馬飲水的石槽、當年懸掛在馬頭上的響鈴,一系列歷史遺跡、遺物無不映證著當年古驛站的繁榮和普洱茶的興盛。
信步間,一座木石結(jié)構(gòu)的古橋橫跨于寨南河面,這就是茶馬古道上久負盛名的風雨橋!帮L雨橋又稱花橋,除石墩外,全部為杉木結(jié)構(gòu),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fù)o數(shù)個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jié)構(gòu)極為精密,其堅固程度不亞于鐵橋、石橋……”聽著向?qū)У慕榻B,看著長廊間百年來文人墨客們留下的詩詞歌賦和茶藝繪畫,不得不為當時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而嘆服!帮L雨橋上聽風雨,人生路上話人生”,走在橋上,踩著那些橋面木板上深淺不一的馬蹄印子,似乎聽到了那清脆的駝鈴聲和沉重的嘆息聲,你會感受到當年馬幫的負荷,體會到趕馬人的疲憊。風雨橋雖然掩埋了最早的“馬哭里”辛酸的歷史,但也記錄了后續(xù)一代代馬幫人從這里馱過了一堆堆如山的貨物,這些塵封的往事,如一把纂刀,在茶馬文明史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印跡。
走過風雨橋,就到了那柯里茶馬文化的中心所在,有200年歷史之久的古老馬店——榮發(fā)馬店。馬店始建于1831年, 1935年,現(xiàn)在的主人一家買下了這個馬店,并取名“榮發(fā)馬店”,店門上一幅沿用至今的對聯(lián)“關(guān)山難越誰為主,萍水相逢我做東”,道出了山里人的淳樸好客。店內(nèi)陳設(shè)古樸,留有當年住店客人下的豆腐棋棋盤和開馬店用過的石水缸、油燈、馬馱子、側(cè)刀、皮包、竹編包等物品,屋內(nèi)甚至于還能找到民國時期兵匪爭住馬店發(fā)生槍擊留下的帶槍眼的木門,在這里還流傳著不少關(guān)于馬幫的傳奇故事,特別是趙家小姐與長工的愛情故事讓我們一行人感嘆不已。沿著老店吱吱作響的木樓梯悄然上樓,扣著木門上斑駁的銅環(huán),嗅著老屋散發(fā)出的悠悠古樸氣息,我們慢慢體會著歷史的凝重和深沉,好像是在穿越時空,沿著一段漫長的歲月脈絡(luò)走向了某個昨天。此時此刻此境,時間、空間都不重要,人的思緒也會從紛繁瑣碎的世事糾纏中宕開很遠,變得隨意、恬靜……
(文:成飛兒的新浪博客/圖:妮妮amanda的新浪博客)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