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9點,會澤縣翠屏社區(qū)銅匠街024號,張氏斑銅制作工藝第12代傳人張克康打開一扇低矮木門,屋里傳出香噴噴的豆花味。這位54歲的斑銅工藝師,已有近2年時間沒有制作出一件“生斑”作品,他的大部分時間用來幫助妻子磨豆腐送到街上賣。他家里堆滿了大袋的豆子,鍋灶上留有豆腐的余香,旁邊制作斑銅的工具卻落滿灰塵。
與張克康所在銅匠街一街之隔的“銅寶齋”,由另一斑銅工藝代表人物馬永義經(jīng)營。他鋪子里的架子上擺滿了形狀各異的斑銅作品。2008年,馬永義的銅寶齋收益近百萬,他家里,兒子使用的筆記本電腦還要配上價值數(shù)千元的42英寸液晶電視作為顯示器。
同是斑銅制作工藝的代表人物,一人靠經(jīng)營豆腐為生,一人開了斑銅專賣店,他們之間到底有著何種差異,使斑銅這個擁有中華一絕稱號,并被譽為“金屬寶石”和“稀世珍品”的技藝,遭遇著冰火兩重天的境遇?2008年6月,斑銅制作工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一躍成為“國寶”,它又面臨著怎樣的處境?記者決定實地采訪。
淵源 高原銅都的三千年制銅史
走進會澤,城中廣場上,“嘉靖通寶”字樣的巨大錢幣,在高原藍天下引人矚目,這是高原銅都最醒目的標志。張克康家臨街的土木屋子,是晚清建筑,在廣場斜對面的銅匠街上。沿著昏暗的屋子往縱深走到底,便是張家的客廳。里屋柜子里,擺放著他幾十年來制作的七八件得意之作。
張克康拿出一張桌子,鋪上紅綢,將斑銅從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搬出來擺在桌上。其中一件高20厘米左右的雙龍抱耳瓶,已有人給出10幾萬的高價,但張克康一直舍不得賣!盁o論給多少錢都不賣。”張克康搖搖頭說,“我要將它留作傳家寶!
張的柜子里,放著一本記錄會澤銅業(yè)的史志,里面有這樣的記載:“商晚期,會澤已有成熟的制銅業(yè)。會澤生產(chǎn)的鎳銅合金等比歐洲早15個世紀。明東川府鑄錢局鑄造的紀念幣‘嘉靖通寶’是至今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大、最重的金屬古錢幣,是吉尼斯錢幣之最,會澤因此有錢王之鄉(xiāng)的美名。”
粗略計算,會澤從商至今的制銅業(yè)至少也有3000年歷史。當?shù)匚幕块T一位工作人員分析,某項技藝得以流傳,一定與滋養(yǎng)它的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斑銅制作工藝之所以在會澤也就不足為奇。那么,這種工藝到底發(fā)端于何時?
出世 火災說與擦拭說
當?shù)匚幕块T提供的資料顯示,會澤斑銅工藝源自明代,其最權威的依據(jù)之一,便是根據(jù)張氏斑銅工藝的12代傳人往前推,大概有300年。
那么,斑銅工藝為什么偏偏出現(xiàn)在明代?為證實這一說法,會澤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明朝宮廷內(nèi)突發(fā)一場大火,所有工藝品都沒幸免于難,幸運的是宮廷藝師在這場大火后,發(fā)現(xiàn)銅制工藝品被燒出了各種斑花,于是他們通過艱苦的尋找和研究,終于做出了可以媲美“大名宣德爐”的“斑銅制品”。
這個說法被會澤斑銅工藝的另一代表人物馬永義否定,他認為:“會澤是天然銅都,銅制器具在老百姓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有斑花的銅制品可能早已有之。”馬永義根據(jù)當?shù)厣盍曀追治觯骸般~制器物容易氧化,只需手一觸摸便會成為黑糊糊一片,很不美觀。每年春節(jié),當?shù)厝硕家逑醇依锼秀~制器具。用什么清洗呢?用發(fā)酸的米漿泔水一擦就十分光亮,時間久遠,被擦拭多次的器具表面,就產(chǎn)生了一些美觀的金屬斑點!
馬永義的這種說法,被當?shù)啬昙o稍長的老人證實:家家戶戶都是用這種方法清洗銅器。斑銅工藝的“300年歷史說”有可能被顛覆,實際時間可能更早。馬永義還拿出一件會澤出土的斑銅香爐,黑糊糊的表層雖不美觀,但它可能將斑銅工藝的歷史,再往前推千年,不過尚未有專家作出確鑿鑒定。
生斑 物以稀為貴的“中華一絕”
斑銅最初的含義,指的是藝人用天然銅礦石,用冷鍛成型方法制作成銅制品,銅中雜有的金銀等金屬因無法全然融合,既而形成輝斑,有深藍、紫金、赤紅等顏色,最耀眼的是金黃色。成品表面拋光后,形成在古銅色底色上,構(gòu)成斑彩熠熠的獨特效果,所有器物斑影均無任何雷同,一件小小的作品,往往也需藝人敲打上萬錘才能做成。
馬永義說:“世界上的金屬器物中,只有斑銅無需冶煉就能鍛打而成,加上斑礦難以找到,斑銅產(chǎn)品甚少,而且所有作品都有唯一性,物以稀為貴,即成稀世珍品!笔聦嵣,這專指“生斑”,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斑銅有了“熟斑”之說,是為彌補斑銅原料稀缺而通過冶煉熔鑄加工而成,使用材料為電解銅等,工藝雖復雜,但原料不缺,產(chǎn)品較為豐富,但價值上便遜色很多。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