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爨底下村村歌傳
爨底下村是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早已馳名中外。一年四季,游人如織。有看古山村的,錯落有致;有看古寺廟的,香煙裊裊;有看古商道的,爬山越嶺;有看舊物件的,愉悅心情。各有所好,看點不同。但是,無論是中外游客,還是老叟幼童,都能從大喇叭里聽到那悠揚的歌聲,那一至十字的村歌之聲。
一條古道出西山,兩眼老井吐甘泉。三盤石碾街中坐,四合小院依山建。五行相濟風水地,六處石堂話抗戰(zhàn)。七個青年赴延安,八方皆有爨下韓。九十年代始開發(fā),十年奮斗天下傳。還是大百科副總編金常政說的好:“興林大火歸川下,錯落民居是古村。滿目青山圖畫里,明清陳跡最堪尋!
5、柏峪軍戶十二韻
柏峪村,是個明代軍戶后裔的村落。地處黃草梁下,天津關旁。有雙大路和柏川公路將其聯通,包進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上。
這里,出產有名的“柏峪”大杏扁仁,“白玉扁”是諧音而來的京西名產;這里,是全國縱走大賽基地,探尋神秘黃草梁的古道,從這里向前伸延;這里有眾多的古代軍事遺址,讓人聯想感嘆;這里和涿鹿、懷來只有一山之隔,古代幾次一同行政,“三祖文化”在這里有所體現;這里民風淳樸,結婚講緣份(鹽分),上墳不哭泣,軍戶后裔代代相傳。筆者在《軍戶村落——柏峪》一書題記中,曾經寫下過《柏峪軍戶十二韻》一首,轉到此文,共同品玩:
壘塞為根據,元代有村莊。明代七座樓,矗立黃草梁。
古道留刻石,千戶李宮修。百窯燒城磚,手遞運磚忙。
沿河長城線,隸屬保定府。地名多懸念,軍事解其詳。
信仰獅子爺,貔貅龕內藏。修建令公廟,崇拜楊家將。
昔日舊兒戲,突出馬上仗。王姓老軍戶,末代守關將。
酬神娛人戲,村民代代唱。軍戶好傳統(tǒng),愛國愛家鄉(xiāng)。
6、特色飲食惹人饞
齋堂川山青水秀的自然環(huán)境和農牧漁獵樣樣俱全的經濟基礎以及衣食住行簡而樸的生活習俗,積淀出了一些特色飲食,一直流傳至今。
(1)餳黃(xǐng)
豆餳,是糖稀。用莙荙根熬的糖稀叫“餳黃”。黃豆炒熟,倒上餳黃,沾成塊狀,又甜又脆,賽過“薩琪瑪”。
(2)壓饸饹
以玉米面加榆皮面混合而成,放入饸饹床內制作!稜栄殴让肌分杏涊d:“作壓河漏法,系以水和面為團,用木機榨壓而成。其木機則牝、牡各一,聯以活軸,可隨手起落,
(3)糗糕米
以黃米(粘米)雜豆為料,溫火長燜曰“糗”。熟后加糖以食。似臘八粥而粘,生津養(yǎng)顏,補血補腎,美餐也。
(4)杏湯粥 將苦杏核上碾壓碎,放入鍋中熬油,去油渣所剩為杏湯。多次揚甜,加米加醋同時放些土豆、南瓜、豆角之類,俗稱“糊涂粥”。有詩贊曰:一碗糊涂粥共嘗,地瓜土豆且充腸。萍飄幸到神仙府,才識人間有稻梁。
(5)野貓丸子
將野兔(齋堂稱野貓)連骨帶肉砸爛,加上佐料,丸入湯中,其香無比。若將野雞照此辦理,則為“野雞丸子”。這正是:
齋堂川里山水美,農牧漁獵習俗全。
生態(tài)游覽身康健,體驗生活去心煩。
相關閱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