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吃類
1、豬頭壓肉
豬頭肉是人們喜愛的下酒菜。齋堂川里在此基礎(chǔ)上加工而成。
趁著豬頭煮熟之際,先放海帶鋪底,然后將豬耳、豬臉、豬口條以及核桃仁、花生米等分層碼放,并用重物壓在其上,擠出油脂,定型后切成薄片,有絲有花,色香味俱佳。這就是遠近聞名的豬頭壓肉。
2、野貓丸與野雞丸
舊時,人們上山巡套,回來總有野貓(兔)、野雞之類收獲。對于這些山珍野味的吃法,傳統(tǒng)做法是砸丸子。其做法是:將皮剝下,貼于墻或籬笆之上;再將肉單放一處,骨頭單放一處,以便分頭砸爛。山村家庭,差不多家家院里有塊丸子石,有的砸下了一個凹面,那就是長期使用的見證。做丸子口訣是:骨砸爛,肉砸斷,適當(dāng)加水多攪拌,因人而異放調(diào)料,丸子為吃也為看。
3、餳黃豆與醬燜豆
齋堂山村來了客人,平時沒有肉吃,待客的上品為:主食豆飯;副食攤雞蛋、醬燜豆。醬燜豆是既簡單又好吃,做法如下:將自制黃醬加鹽加水,打成醬水;然后將炒好的黃豆趁熱倒入醬水之中,并用碗扣上,用熱氣燜它一會兒。吃時,微帶皺皮卻仍然松脆。這道小吃,醬味濃,豆味濃,醬豆合一,香味濃。至于餳黃豆,主料仍是黃豆,同樣炒熟。但不是放入水中,而是用餳黃澆豆,使其粘在一起,涼后再食。 “餳黃”是啥?知道臘月二十三祭灶王時吃的關(guān)東糖嗎?兒歌曰“小年禧,二十三,家家要用糖瓜粘,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八方保平安!边@里說的“糖瓜”就是“關(guān)東糖”。不過,齋堂山村做的“餳黃豆”,所澆之物樣子像糖稀,實際是莙荙根熬的水,同糖稀一樣甘甜。
4、炸干菜
炸干菜本屬介于飲食和小吃之間,且一般村民舊時沒有白面,很難吃上這一風(fēng)味小吃。但是,在齋堂山村流傳的“干菜席面”卻是人人羨慕!案刹恕笔鞘裁?不是菜,也沒有菜,就是白面和成稀狀,放上紅棗,上鍋蒸熟,切成小塊,用油炸食,外焦里嫩,堪稱佳品。人們可能要問:齋堂山村,不種小麥,何來白面?
俗話說的好“河里無魚市上。 庇绣X就能吃白面。有錢人可以買呀!談到這道小吃,還真有個“干菜由來”,他說,元代有個甘道士、蔡道士占據(jù)了靈岳禪寺,后被佛教禪師告到皇帝那兒,下御旨改正了此寺,恢復(fù)了佛教活動。據(jù)說查抄甘、蔡二道士時就有大量白面、紅棗。人們?yōu)榱藨c賀這一勝利,以面蒸餅,內(nèi)放紅棗,然后炸食。為了表達對甘、蔡二道士的憤怒,一邊炸面食,一邊說:“炸甘、蔡!”如此來歷是否真是這樣,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齋堂川里確有“干菜席面”。時至今日,家家大米、白面,炸干菜仍不失為一道爽口的風(fēng)味小吃。
相關(guān)閱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