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蘇堤,大家都不陌生;可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的西堤,也頗有些來歷和故事。它是清乾隆皇一手創(chuàng)建的,匯集了江南園林的特色,一年四季早晚,景色各具風(fēng)韻。這四年間,本稿作者不下一百次來到西堤,捕捉了連乾隆皇也沒福氣看到的良辰美景。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位于北京城西北,距紫禁城約15公里。在園林誕生之前的幾百年間,這里原是一片濕地,濕地北面有座山叫甕山,山前的小湖叫甕山泊,后改名為西湖。
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初冬,成千上萬民工來到甕山西湖,進(jìn)行了清淤、疏浚、擴大。次年春,乾隆爺將整治后的西湖命名為昆明湖。從此,昆明湖成為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
其實,就在甕山西湖疏浚開始那年,宮廷畫師董邦達(dá)曾經(jīng)奉旨南下杭州,繪制了一幅西湖景色全景圖。后來,乾隆下江南時,就隨身攜帶這張西湖全景圖。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曾六下江南,而其中3次是在清漪園建設(shè)中。至此可知,乾隆是早有預(yù)謀、有目的、有組織地將江南各地,特別是蘇杭地區(qū)的園林特色復(fù)制到清漪園。而西堤正是最好的印證。杭州西湖上有蘇堤,昆明湖上就建了西堤。西湖蘇堤上有六座橋,西堤上也建了6座橋。就連蘇堤沿岸種的柳樹也復(fù)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時至今日,還有19株當(dāng)年的柳樹依然在景色妖嬈的西堤。但不一樣的是蘇堤是筆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在西堤六橋間的柳橋和練橋之間還建有取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之句命名的景明樓。因地處北方,西堤四季分明,變幻的景色更加引人入勝。
西堤雖是當(dāng)年乾隆皇帝仿西湖蘇堤而建,但決不是一味的模仿?梢哉f乾隆只是借用了蘇堤的理念。蘇堤的修建,注重的是水利的建設(shè)。而西堤的側(cè)重點卻是清漪園整體園林建設(shè)的一部分,注重的是景觀。如果說昆明湖北岸萬壽山的佛香閣等建筑代表的是皇家氣派,那么西堤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這可能是皇宮內(nèi)整天不茍言笑的縟禮煩儀太多,一道西堤,不出宮即可感受百姓之樂,放松心境。
相關(guān)閱讀: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區(qū)境內(nèi),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屬于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頤和園的面積達(dá)290公頃(4350畝),其中水面約占3/4。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dá)41米..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