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qū)部分景點介紹:
水中長城:水中長城是景區(qū)的最大看點。游客可步行觀看,也可劃船接近。此處長城開始并不在水中,后來在修建西水峪水庫的過程中,由于水庫大壩截流,導致水位上升,把地勢較低的長城淹沒在水中。
形成長城戲水,水沒古城垣的景象,為景區(qū)一絕。景區(qū)也因此而得名:水長城旅游區(qū)。一首詩形容水中長城:城抱碧波漣,水沒古城垣;城水相呼應,壯美自悠然。
水庫大壩: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氣勢雄偉的水庫大壩。大壩所在的位置原為西水峪關,因此關口處于懷九河上游,谷中流水自西向東,故而得名西水峪關。
1974年修建西水峪水庫時將關口拆除,并將水庫大壩建于原關口之上。登上水庫大壩,舉目遠眺,上則可見巍峨古樸、原始滄桑的明長城,左側即是碧波漣漪、水質清澈的灝明湖,右側便是錯落有致、民風沌樸的西水峪村,古城、碧水、村落溶為一體,水長城美景盡收眼底(此處可做大壩速降活動。從高低落差40米的大壩頂部順著繩索降到壩底,可以說驚險刺激。)
明長城:景區(qū)內的長城建于明永樂年間(1404),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將陵寢設于昌平天壽山之陽,黃花鎮(zhèn)在天壽山之北,此處長城不僅守衛(wèi)著京師的北大門,而且是護衛(wèi)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門戶,該段長城為石條結構,雄偉險峻巍峨古樸,是明長城的精華所在。此處長城三大特點:(1)以原始著稱,此段長城古樸自然,保持著明朝時期的原始風貌。(2)三段長城入水,形成水中長城的景觀。(3)長城結構以大石條為主,堅固無比,有固若金湯之稱。
灝明湖:灝明湖四面環(huán)山,與長城相依,由天然泉水匯集而成,水質達到國家一類標準,是可以直接飲用的水源。
灝明湖水澈域廣,是景區(qū)開展水上娛樂活動的場所。此外,由于水質較好,湖里有很多野生的魚,如草魚、鯉魚、鯽魚等隨處可見,又因湖水較深,湖底地形復雜,有巨石、枯樹等障礙物,是大魚藏身之所。游客可以在這里進行野外垂釣,享受魚兒上鉤的樂趣(魚票:20元/桿)。
中心半島:乘船到達終點就是景區(qū)中心半島,半島面積上千平方米。它背靠青山,三面環(huán)水,是欣賞長城入水的最佳位置。島上綠樹叢生,花草遍地,環(huán)境優(yōu)美,設有游船碼頭、垂釣處、商亭等游客娛樂休息中心。由于地勢平坦,半島也是游客露營的最佳位置。
沙灘:沙灘位于灝明湖的入口處,由上游流水沖積而成,這里地勢平坦,前臨碧水,背靠青山,風景宜人。在這里可親身體驗“水鳥棲蘆蕩,碧湖映藍天,栗花戀長城,松濤唱清山”的美景。由于它地處景區(qū)中心,位置絕佳,是
開展野外燒烤、篝火等娛樂活動的好地方。又因此處沙石細膩,水淺而清澈,也成為兒童戲水、下水捕魚的理想場所。
明代板栗園:明代板栗園面積上百畝,現(xiàn)存古樹40余棵,樹齡均在500年以上,為明代守城將士所栽種。古老的板栗樹盤根錯節(jié),形態(tài)各異。如此大面積的古栗園,雖飽經風霜,但仍根深葉茂,可謂京郊獨一無二的人文奇觀。
明代板栗園內為原生的板栗樹(未嫁接過),胸徑平均在80—90厘米以上。其中一棵稱為“栗樹王”,樹齡在600年以上,是栗園內的元老。它的胸徑超過1.5米,粗大的樹干裂為三瓣卻又落地支撐后分為三株長成,樹干中可同時站上4、5人。據(jù)考證,這棵栗樹王既是北方古栗樹的壽星,也是長城腳下的植物之最(根據(jù)北京古樹級別的劃分標準,100年以上為古樹,那么板栗園內的栗樹都算得上古樹)。
峽谷景觀:沿古道、過木橋、涉小溪、跨怪石,上行可達黑龍?zhí)。途中,龍尾洞、紫翠峰、醉女山、石浪谷、情人峰、三珠連潭等自然景觀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