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見識過婺源篁嶺的“天街宴”前,我也曾見過苗寨的“百家宴”、東莞石碣鎮(zhèn)的交盤會,同樣是數(shù)百人同時就餐,只不過,婺源篁嶺的天街宴,更值得品味。

查資料得知,百家宴,始于北宋年間,它是一種古老又獨特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過去,百家宴只是在族人間舉行祈禱儀式時,同族的人共同吃一頓飯。發(fā)展到今天,苗族的百家宴、東莞的交盤會、篁嶺的天街宴,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個旅途中的興趣點。

苗族的百家宴,據(jù)說過去是作為調解同族人之間,或者是跟外族人之間的矛盾而設立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之間有糾紛,在族長的召集下,大家坐下來喝口酒、吃頓飯,化解一下心中的疙瘩。于是,這種習俗便流傳下來。

在東莞的石碣鎮(zhèn),同樣是數(shù)百人的露天聚餐,但交盤會卻還有另一層意思。在每年正月間舉辦的“交盤會”,以吃生菜和蘿卜為主,青年男女相互間傳遞自己盤中的餐食,以此來交流思想,甚至發(fā)展到原本就有意思的青年男女,端著盤子,坐到了一起,建立了戀愛關系。

進入新時代后,無論是百家宴、長桌宴,除了增進鄰里之間的關系外,更多的是展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融洽。而婺源篁嶺的長桌宴還有個更深的含義,那就是它吃下的是一份“鄉(xiāng)愁”。

婺源,位于江西省的東北部,贛浙皖三省交匯處,古徽州“一府六院”之一。而篁嶺又處在婺源東北部的石耳山脈中,隸屬于婺源縣江灣鎮(zhèn)。篁嶺是一個有著近六百年歷史的古山村,村上至今還保留著一百多所建在山崖的民宅,這些民宅清一色的徽州建筑特色,所以篁嶺也是一處原生態(tài)的古村落。

在篁嶺古村的中央,有一條長約一公里多的老街,曲折蜿蜒貫穿古村的東西方向。村民們叫這條街為“天街”,因為老街的海拔比較高,叫“天街”也算貼切。更主要村子里最重要的宗祠、商鋪,均集中在天街兩側。

過去,每逢新年前,篁嶺的村民便要忙著操辦一頓豐盛的“殺豬宴”。這個習俗在江西和古徽州地區(qū)也很普遍。民間有句俗語:“過了臘八就殺豬”,殺完豬才能過大年。

過去,村民家宰殺一頭自己飼養(yǎng)的生豬,是一件大事情。所以殺豬的當天,也一定是熱熱鬧鬧辦一場“殺豬宴”。通常殺豬宴,是要請到周圍的鄰居一起吃,于是我家請了你,你家再請我,整個臘八期間,鄉(xiāng)間最熱鬧的,莫過于每年的“殺豬宴”。

因為請的人多了,家里地方小,便只能把餐桌搬到室外來,露天就餐。冬季的婺源山里,很少下雨,所以在冬日的暖陽下吃上一頓酒席,也算是對自己和鄰居一年來辛勞的犒賞。篁嶺的天街,自然而然成為舉辦“殺豬宴”最理想的場所。大凡在這個時候來到篁嶺,從天街的東面走到西面,往往會被各家的“殺豬宴”擋住了去路,甚至會被拉下一同吃上一頓“殺豬宴”。

現(xiàn)今人們所能品嘗到的篁嶺天街宴,也許就是從當年老祖宗的“殺豬宴”發(fā)展而來的。雖說現(xiàn)在的農戶很少飼養(yǎng)生豬,臘八里的宰殺一頭生豬的現(xiàn)象,也漸漸退出了舞臺,但只要傳統(tǒng)保留下來就行,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篁嶺的天街宴,聲勢浩大,早已超出了當年每家每戶辦的“殺豬宴”。通常舉辦天街宴時,會提前搬來長條形的桌椅,沿著天街一字排開,桌子上一定是要鋪上紅色的餐布,紅色,也象征著農家豐收的喜悅。

如果就餐的人多,除了排開的長桌外,再鋪開十來張圓桌,圓桌上同樣要有紅布,這樣一次至少能容納近千人同時用餐。

因為準備天街宴極其復雜,所以目前篁嶺所辦的天街宴,只對旅行社或團體預約開放。用餐的時間夏季安排在傍晚,冬季安排在中午。這也是為了提升露天用餐的舒適度。

天街宴上最常見的菜,除了篁嶺的“紅燒豬蹄”,那便是篁嶺曬秋“五珍”:紫薯、山藥、花生、玉米和土豆,這五樣東西盛放在一只曬秋的小竹匾內,端上桌子的時候,就如同端上一道篁嶺曬秋的風景。

天街宴的高潮,便是近千個來自各個地方的游客,共同舉杯祝福。那酒杯間的清脆的碰撞聲,可以響徹一條天街。

篁嶺的天街宴,并不奢華,端上桌子的菜肴,基本都是常見的農家菜。但因為吃的氛圍不同,場合不同,所以每每讓游客留下難忘的印象。你要是問他們今天吃的是什么,也許很多人會說:是一份鄉(xiāng)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