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漢代馬王堆女尸,可能大家都有所耳聞,但如果要說安徽碭山2001年出土的清代女尸,可能很少有人了解。這具出土時面色紅潤、皮膚極富彈性、身著華麗官服、脖子上有兩道劍傷的傳奇女尸,在當?shù)叵破疖幦淮蟛。各種傳說紛至踏來,是乾隆皇帝的香妃?是一名戍邊將軍被殺的妻子?是乾隆下江南時曾經(jīng)愛慕的一位女子?
連續(xù)幾年雖然專家都對其查資料、訪故地等進行深入研究,但直到現(xiàn)在該女子的身份仍是一個謎。近日記者為了了解這具有著傳奇色彩的女尸情況,趕到蕭縣進行探訪。
女尸出土時散發(fā)濃郁香氣
據(jù)蕭縣博物館館長蘇肇平介紹,2001年3月,在碭山城西關(guān)梨園小區(qū)建筑工地,一輛挖土機作業(yè)時,在4米多深的地下突然發(fā)現(xiàn)一座清代古墓。該墓為一大型雙棺墓,兩棺相距一米,均南北向,一號棺居東,為一大型“三套棺”,外有兩槨,內(nèi)為一棺,槨為柏木,油漆呈古銅色,棺為楠木,油漆呈橘紅色。外槨部分腐朽,中槨長291厘米,寬218厘米,高149厘米;內(nèi)棺長241厘米,寬70厘米,高75厘米。內(nèi)棺和中槨,中槨與外槨之間有兩層厚約40厘米的石灰層,外槨之外有30厘米厚的膠泥層。二號棺居西為一單棺,棺內(nèi)尸體已腐。
讓人驚奇的是,人們在打開一號棺時,棺內(nèi)一股奇特、濃郁的香味撲面而出,方圓幾百米都能聞到。更令人驚訝的是,棺內(nèi)一具女尸居然保存完好,就像剛剛?cè)朐釙r一樣。頭發(fā)烏黑,腦后盤有發(fā)髻,皮膚白皙,肌肉豐滿并富有彈性,而且關(guān)節(jié)仍可曲伸,肌肉尚可注射針劑。尸體的完好程度是安徽甚至中國整個考古史上都難得一見。該女尸長164公分,重44公斤,肢體勻稱,身材修長,橢圓形瓜子臉,裹足、足長不到15公分,可謂“三寸金蓮”。指甲涂有紅色指甲油。是一位絕色的年輕女子。
女尸“三寸金蓮”小腳,尸長1.64米,年齡不過30歲葬式、葬品規(guī)格不凡
女尸上蓋羅巾被,下鋪絲綿褥,身著朝服、補服、燕服、便服四套服裝,上有正龍、行龍、飛鳳、蝙蝠、祥云等圖案。補服上的“補子”為金絲線繡成的麒麟白澤圖,繡工精致,造型生動。頭戴深藍色風雪帽,腳穿藏藍色朝靴,脖頸上一條薄若蟬翼的絲巾上繡有牡丹、菊花等圖案。圖案配色講究、繡藝精巧,觀者無不嘆服。而且其被追繳回來的隨葬品中,有金簪、金耳墜和金帽徽及朝珠。金簪上有花鳥圖案、耳環(huán)上面有鯉魚跳龍門圖案。專家們用高倍放大鏡不光可看到鯉魚昂首翹尾跳水的樣子,就連鯉魚身上的鱗片和龍門上的瓦片都清晰可辨。4件金器的背面都鍛有“元吉”銘文,其文飾精巧、細致程度非一般工匠所能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喉部有橫、縱兩條呈T字狀的致命傷痕。蘇館長說:“縱傷創(chuàng)口9厘米、橫傷創(chuàng)口達12.3厘米。經(jīng)醫(yī)學專家鑒定其致命兇器應是雙刃劍類刺器。”更讓人奇怪的是,她的臀部尾骨上長著一個酷似尾巴的肉囊。也就是這個肉囊,讓人們將她與乾隆的香妃聯(lián)系在一起。
棺木施有大量的麝香、冰片、乳香、燈芯草等中草藥專家會診保護女尸
為了保護好這具安徽、甚至全國都難得一見的“完好女尸”,蕭縣博物館從徐州醫(yī)學院請來8名醫(yī)學專家進行會診,并與保護處理馬王堆漢墓女尸的專家徐含英先生取得聯(lián)系,參照他的意見研究制定了一套保護處理方案——用10毫米厚的玻璃棺將其密封,密封的同時里面放置一些防腐藥劑,如福爾馬林等。令人驚喜的是,尸體保護取得了成功。但接下來的事情也讓專家們犯了難。隨葬織物出土后,因見光、見風,色彩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且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保護好這些織物也迫在眉睫。當年的5月22號,蕭縣博物館又從南京博物館緊急請來4名專家,協(xié)助對女尸的衣物進行科學保護處理。讓各位專家興奮不已的是,衣物保護也取得成功。
一切處理妥當后,最讓專家好奇的一些疑團開始被提上日程,女子是誰?為何被殺?尸體為何歷經(jīng)兩百多年不腐?
是香妃?還是當時一名被殺武官的妻子?
女尸身著龍鳳服,補服上的官識圖案為“麒麟白澤”女子身份有三種傳說
蘇館長說:“為弄清女子身份,我們不知道查閱了多少歷史資料,訪問了不知多少老百姓,但直到現(xiàn)在女子的身份還是個謎?”蘇館長根據(jù)當?shù)氐膫髡f,列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說法:前清一名武官受命戍邊,途經(jīng)碭山時,賊寇為阻止其戍邊的腳步,殘忍將其妻子殺害。朝廷為了安撫悲慟欲絕的武官,下令厚葬其妻子。
第二種說法:乾隆下江南時,途經(jīng)碭山,聽說當?shù)赜幸唤^色佳人,便讓當?shù)毓賳T“請”來,乾隆當即被其美貌迷住,便命當?shù)毓賳T設行宮住下。一段時間后,乾隆因要事必須立即回京,臨行前告訴該女子他回京后會派人接她回宮。但回京后,還沒來得及接她,就因隨行人員在皇后面前告密,皇后擔心該女子的漢人血統(tǒng)侵犯皇家利益,便派人將其秘密殺死。乾隆得知后十分悲痛,要求將其厚葬。并且為了給其一個名分,故按一品夫人的身份處理后事。
第三種說法:乾隆在平定動亂時將他愛慕的一位滿身散發(fā)香氣的奇女子帶回宮廷,但該女子性情剛烈,乾隆根本無法靠近。皇太后、皇后及其他皇妃非常擔心乾隆的安危,于是一天施計將乾隆調(diào)走,把這位女子賜死。等乾隆知道趕回來為時已晚。這位香妃和其下江南時救下的一名碭山女子——侍奉香妃的丫鬟都已經(jīng)沒了氣息。悲慟欲絕的乾隆原本想將其葬在皇家陵園,但因太后不允,不得已只有將其葬在丫鬟的家鄉(xiāng)——碭山。
“補子”顯示身份顯赫
蘇館長表示,他比較偏向第二種說法,目前正對該說法進行研究。根據(jù)歷史記載,乾隆三下江南,的確曾有一次經(jīng)過碭山,而且目前碭山還有“皇路”這個地方,據(jù)說這就是當時乾隆曾走過的路。雖然第三種說法情節(jié)很吸引人,但根據(jù)考古界的研究,河北遵化的清代皇家陵墓中曾發(fā)掘過一個有伊斯蘭文字的棺木就是香妃的墓葬。不過讓人覺得不可理解的是,作為皇帝寵愛的香妃,其河北遵化的墓葬居然沒有發(fā)現(xiàn)多少隨葬品。
雖然目前尚不知道該女子的確切身份,但從她的葬式、葬具、衣物及隨葬品等方面看,很明顯不是一般人物。蘇館長說:僅從其“補子”來說,圖案為麒麟白澤。據(jù)《明朝典制》記載,補服制度始于明初,官服前胸和背后均綴有絲巾繡成的擺巾,稱作“補子”,是代表官位品級的徽識。明代王公的為麒麟,清代直接沿襲明朝官服形式,至清朝其“補子”略有變動,王公為正蟒,武官一品為麒麟。經(jīng)專家分析認為,該墓葬時代為前清,其夫君應為朝廷中的顯赫要官,身份應為一品武官或王公。
下葬至今尸身不腐
正常情況下,尸體一般入土半月不到就會腐爛,為何這具尸體經(jīng)過200多年的歷史卻完好無損?專家認為以下幾個原因可能是造成尸體不腐的原因:
首先,安葬時進行了嚴格的藥物處理。蘇館長說,當時打開棺木時,里面五分之一全是中藥。后因見光見風而消失,F(xiàn)在知道的藥物就有麝香、冰片、木香、燈心草等。這些藥物起到了棺內(nèi)殺菌、消毒、吸潮的作用。除此之外,尸體表面還涂了一層乳黃色蠟狀藥物,腰部最厚處達到3毫米。雖然周身薄厚不均,但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藥物蠟殼,既可殺死細菌、防止細菌入侵體內(nèi),又避免了體內(nèi)水分的蒸發(fā),起到尸體本身的殺菌、消毒、保濕、保鮮作用。
其次是葬具好、埋藏深、密封嚴。從葬具看,棺為楠木、槨為柏木,均有木質(zhì)堅硬,紋理細密,耐腐朽的特點。從埋藏地下四米來看,春夏秋冬終年溫度基本不變。棺木分為六層密封,棺內(nèi)空氣、濕度與外界隔絕。這幾種原因使棺木幾成真空。
再次是尸體失血、失水。蘇館長說,該女子頸部的T形傷痕,動脈、靜脈全被切斷,致使全身血液流盡、大量水分的減少也抑制了細菌的繁殖。最后由隨葬衣物可知其死亡入葬時間為寒冷的冬季,這也為尸體保存完好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女尸出土意義重大
碭山古墓完好女尸的出土,引起了中國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省文化局及省文物考古所等單位的重視,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尸體保存成功的實例,也為研究清代歷史、研究清代尸體保存技術(shù),研究皖北、徐淮地區(qū)葬式、葬法等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實物資料,因此,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春節(jié)“黃金周”即將到來,還沒想好怎樣度過這難得的假期嗎?就讓我來告訴你09年最流行、最火爆的旅游路線... |
全國鐵路春運方案出臺后,預計發(fā)送旅客同比增長8%。針對明年春運客流可能嚴重疊加的可能性,鐵路部門將安排319對臨客列車……... |
|||
從年初到歲末,中國旅游業(yè)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歷史的輪盤也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刻度... |
我曾經(jīng)以為,長春是個我一輩子都不會去的地方。 如今再回頭,才知道拿這想法去揣度任何一個地方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