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香港來說僅僅是個匆匆過客,香港與我卻是個久久向往的情結。澳洲訪問歸來,轉(zhuǎn)機香港,停留一天,下榻于尖沙咀的海景酒店。于是不舍晝夜,徒步直奔彌敦道。
彌敦道是由尖沙咀伸展至九龍半島以北的界限街,讓人感覺它很長。從尖沙沮地鐵站上來后往佐敦的方向走是該街最為繁忙的地段,珠寶金行(周生生、謝瑞麟、周大福等)、電器行、藥材店……入夜后的彌敦道更美,各式霓虹燈招牌耀眼的閃爍著,擁來嚷往的人流穿梭如鯽。
在這里的小店鱗次櫛比、摩肩接踵,而且每間店內(nèi)的貨品都能讓人挑到眼花花,那種前腳出東家后腳進西家,試完這家試那家的感覺,一定會讓每一位對美有著執(zhí)著追求的美眉在大呼過癮的同時感嘆:香港真是女人的天堂。
好一條繁華而擁擠的大街,兩旁林立的高樓大廈,把街道擠成了狹窄的深谷,大商場、小店鋪、銀行、舞會、各式招牌上的霓虹燈齊放,把夜幕裝扮成一個令人眩目的五彩世界。車水馬龍,匯集成各種膚色的人流。我融入其中,立即變成了無根無底無思維的浮萍,腳不沾地的一任熙來攘去。
真嫉妒澳洲人揮霍空間的奢靡,再也想象不出百年前這一帶偏遠荒涼的景象。當年,彌敦道總督以超出常人的遠見,立排眾議,在荒涼的土地上修起了這條大街,大街果然帶來了尖沙咀區(qū)域的繁盛,成為百年發(fā)展歷程的見證,可他是否也料到了,與之伴生的還有,今天擁塞到種一棵樹都找不到位置的尷尬?
再向前走,漸漸寬闊一些,見到了樹木,見到了星空。原來,街到盡頭,獨具一格的香港文化中心展現(xiàn)在眼前了。
文化中心由太空館、演藝場館、藝術館三部分組成。三座宏偉的建筑各具特色,太空館外形呈米色半球形,演藝場館設計的非,F(xiàn)代化,藝術館則是香港第一座純粹作為博物館的密封式建筑。它們有致地擺放在大理石鋪就的華麗廣場上,呈現(xiàn)出濃濃的文化意韻,共同營造著港島這個融合多元文化的獨特形象,一洗商都——文化沙漠在我意念中的留痕,使郁積焦躁的心智還原于平靜。
文化中心的里側(cè)是酒店區(qū):喜來登、新世界中心、香格里拉、美麗華、海景假日、麗晶、馬哥孛羅、香港大酒店,多不勝數(shù)。撼動我心魄的是氣派非凡的半島酒店,他建得最早,于1928年建成,至今仍是世界十大酒店之一,也是香港新十景之一,名副其實的香港標志性建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