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納,過去曾叫“黃金海岸”,比喻此地盛產(chǎn)黃金,不過,更多人愿意將它稱為“奴隸海岸”,因為在其500公里的海岸線上,大大小小的奴隸堡就有幾十座。
在眾多奴隸堡中,有兩座最有名:一座是埃爾米納(Elmina),另一座是海岸角(Cape Coast),分別由西方殖民者修建于15世紀和17世紀,1979年它們一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盡管這兩座奴隸堡算不上雄偉,但它們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歷史價值,因為這里曾是西方奴隸貿(mào)易的源頭,而且每年都有無數(shù)的西方黑人到這里尋根⋯⋯
埃爾米納:天堂地獄一墻之隔
這兩座奴隸堡均位于加納中部省的南部海岸線上,距離首都阿克拉2小時車程。從阿克拉向西南行駛約130公里,我們到達了埃爾米納奴隸堡。這里依山傍海、規(guī)模宏大,從海岸線的一角看去,儼然是一座海上城堡。周圍的漁船,眾星捧月般將城堡環(huán)繞,城堡邊上高高聳立的椰樹更是把它點綴得像園林一樣。
埃爾米納奴隸堡早先是歐洲殖民者掠奪黃金的總部,隨著奴隸貿(mào)易的興起,它又成為囚禁奴隸并進行奴隸貿(mào)易的重要據(jù)點。該奴隸堡建在本亞河口一塊突兀的巨石上,呈長方形,三面環(huán)水,只有一面與陸地相連,且有深溝隔離,地勢頗為險要。古堡長約百米,有3層樓高。盡管悠悠歲月和風雨剝蝕使其日漸破敗,但它當年的風貌猶存。
進入這座古堡前,要經(jīng)過一座小橋,橋下是一個小的避風港,上百條漁船停泊于此,這些漁船五顏六色,船上掛著各式各樣的國旗。
這座奴隸堡四周被城墻環(huán)繞,墻外有塹溝,溝上架著吊橋,直通院內(nèi)。吊橋下是護城河,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干涸。院子中央是主樓,中間聳立著八角形塔樓。主樓兩側有6個衛(wèi)星方角堡,構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院內(nèi)不但有倉庫、軍火庫和嘹望哨所,還鑿有深水井。
經(jīng)過購票的通道,可以到達一個天井,這里游客最多,左邊一個臺子跟主席臺類似,便于當時的殖民者查驗奴隸,而右邊的下層,則是關押奴隸的陰森森的地牢,地牢四壁都是石墻,鐵窗沉沉。進去后,毒蟲撲面,腥臭潮濕。
地牢一頭有一條隧道通向海灘。每當海水漲潮時,奴隸船便紛紛駛來,奴隸們一個個就像牲畜一樣被趕進船艙,開始橫渡大西洋的恐怖旅行。地牢中還有“死牢”,門上有十字骷髏標志,據(jù)說奴隸們一入此門,不是被打死、餓死,就是窒息而死,無一生還。
天井的另一端是座小教堂,它是當時的總督祈禱的地方,同時又是進行奴隸交易的場所,一筆筆販賣黑奴的勾當都在這里完成。過去,從這里運出的奴隸每年達1萬名左右。
目前該教堂已經(jīng)被改建成博物館。博物館的入口處有一個大標語,上面寫著:“埃爾米納,讓照片帶你穿越世紀!别^內(nèi)有許多珍貴的照片,配以文字說明,講述當年黑人奴隸的辛酸史。還有一些當年所用的刑具,雖然已是銹跡斑斑,但從中還可以想象到那些血與淚。來這里參觀的絕大多數(shù)游客是黑人,尤其是從歐美回來尋根的黑人,他們看到奴隸堡的一幕幕,都會淚流滿面⋯⋯
埃爾米納奴隸堡的建立,標志著加納淪為殖民地歷史的開始。1471年,葡萄牙商人戈麥斯率領船隊到達加納海岸。他們最先發(fā)現(xiàn)這一帶蘊藏著豐富的黃金。以后,形形色色的歐洲殖民者就爭先恐后地來到這里,加納于是被歐洲人稱為“黃金海岸”。
奴隸堡建成以后幾易其主。17世紀,荷蘭殖民者取代葡萄牙殖民者,19世紀,英國侵略者成為這里的霸主。直到1957年加納獲得獨立以前,這個城堡一直是西方殖民者掠奪黃金的最重要的據(jù)點。
從奴隸堡的樓上往下看,可望見金黃色的海灘、漂亮的海岸線、漁船、小港口的足球場和一些小集市⋯⋯人們禁不住感嘆:奴隸堡內(nèi)外真是冰火兩重天。
海岸角:從“不歸”到“回歸”
從埃爾米納奴隸堡出來,我們一行直接轉至海岸角奴隸堡。兩個地方相距15公里左右。
2009年7月奧巴馬訪問加納時,帶孩子專門參觀了海岸角奴隸堡。他參觀后說:“這是一次令人感慨的旅程。作為一名非洲裔美國人,我有一種特殊情感。一方面這里充滿悲傷,另一方面,這里是多數(shù)非洲裔美國人的出發(fā)地!
僅從攝影角度考慮,海岸角奴隸堡比埃爾米納奴隸堡更適合拍攝,無論是面朝大海的一排大炮,還是其側面因云彩和霧氣渲染得近乎夢幻的海岸線,都是很容易出彩的地方。
17世紀,荷蘭人、瑞典人都曾來到海岸角,但最終英國殖民者占有了這個地方,成為他們侵略“黃金海岸”的據(jù)點。
城堡的主體建筑和外墻都是白色的,其背海一面看上去有點像公寓;外墻有幾個通道,其中一個是城堡的入口,也是售票處所在。
海岸角奴隸堡緊挨海邊,呈菱形,全部用巖石砌成,十分牢固。城堡的四角有高大的碉堡,碉堡之間由城墻連通,碉堡和城墻上設有炮臺,炮臺上架有一座座鐵銃火炮。城堡的入口也是城堡唯一與陸地相連的方向。
城堡共兩層,分為3個部分:二樓是殖民統(tǒng)治者的官邸;西側是一排排關押奴隸的牢房;牢房旁邊是殖民者的兵營。通向牢房要經(jīng)過一段低矮的通道,與埃爾米納一樣,天堂與地獄僅有一層之隔⋯⋯
這里的地牢共有15間,每間大小差不多,約40平方米。牢房的墻上開著兩三個裝有鐵欄的小窗,作為透氣通風用。墻的另一面有一個黑黑的洞口,這是專門用來竊聽和監(jiān)視牢內(nèi)奴隸的。在地牢的地面上有一條直徑跟碗口粗細的溝槽,作為飲水槽和排除糞尿用的下水道。地牢最南邊的一間牢房里,有一個通向海岸的牢門,奴隸販子就是通過這一出口,把各地劫來的奴隸趕上航船,運往美洲。而此門,就是著名的“不歸之門(Door Of No Return)”。不過1990年,兩名黑人奴隸的遺骸被其后裔從美國運回加納后,從此這扇“不歸之門”又有了另一個名字:“回歸之門(Door Of Return)”。
與埃爾米納一樣,海岸角奴隸堡也有一個類似廣場的主院落,院中心有一些紀念碑,被繩子圍起來,來此參觀的西方黑人游客在聽導游解說時總會落淚,落淚不光是因為悲傷,還有那種追根溯源后的感動與歸屬感。
撰稿/攝影|修羅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