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高速公路的這段行程,很有鄉(xiāng)野氣息。北方溫寒地帶特有的喬木,以及滿山坡的牧草,鋪陳在車窗外,間或出現(xiàn)幾座木屋。這里是打發(fā)時光的好地方。來這里買個牧場,住進某個木屋,倒是不錯。
田園風光持續(xù)了一個多鐘頭,鄉(xiāng)村公路將我們帶進一座名為Smith Falls的小鎮(zhèn)。Smith Falls是里多運河一系列梯級船閘中的一座?催@名字就知道,小鎮(zhèn)以及船閘得名于一座瀑布。如今,船閘依然還在。只是和三峽比,已不算巨大。但它卻是當時運河系統(tǒng)中一系列航運樞紐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也是如今里多運河博物館的所在。夏日午后,慵懶的陽光下,它靜靜地躺在小鎮(zhèn)一隅。
加了油,我們繼續(xù)趕路。約一個多小時后,路邊,北美常見的獨立住宅逐漸密集,渥太華到了。離開公路沒多久,成片的獨立住宅突然被兩側(cè)的高樓取代。在市中心與城市外圍之間,建筑高度的這種突變,我們在多倫多也見過。國會山很快就出現(xiàn)在窗外,我們過橋,入住威斯汀酒店。進到酒店之后發(fā)現(xiàn),陪我們一路的里多運河還在,它就在酒店房間的窗外。
窗外,是橋的上游。這段運河非常平緩,不時駛過的游船,經(jīng)過河邊綠地,水岸餐廳,國家藝術(shù)中心(National Arts Centre),以及一座學院派建筑。學院派建筑的門廊上,隱約可見Government Conference Centre的字樣。一打聽才知,這里原是渥太華的火車站,有百多年歷史,而我們窗下的河邊大道原是一條條鐵軌。
如今的運河沿岸地區(qū),是閑來信步、進而認識這座城市的好地方。那家水岸餐廳名為Le Café,可直通國家藝術(shù)中心。不同于橋這頭的柔美,橋的下游,運河盡顯陽剛的一面。從橋底到運河匯入渥太華河的河口,不過一兩百米的距離,但落差極大,所以,整個河段就是一級級的船閘。河道兩岸高聳,左岸即為國會山,像是大多數(shù)初來這座城市的人一樣,國會山也是我們到訪這座城市的首站。
從國會山下來,沿橋頭拾階而下,一艘游艇正在一級級的船閘中緩緩下降。河谷中惟一的一座房子,是名為Bytown Museum的博物館。By是英軍一位中校的名字,他同時也是英國皇家工程師,當年,里多運河就是由這位John By中校在復雜的地形中主持開鑿的。運河是如何開鑿的,是如何改變這座城市的?這座古老的房子里存有真實的記錄。
右岸不遠處,還有一處以By中校命名的去處不能錯過:拜沃市場(Byward Market),是加拿大最古老的集市之一,1820年代,此地隨運河而興起并同樣由By中校規(guī)劃建成。當時,從事伐木、運河開鑿等工作的新移民,以及因此而聚集的鐵匠、鞋匠、裁縫、小酒館和風月場所等,在這個距離運河口不遠的地方交易、取樂,促使這里發(fā)展成為整個渥太華的中心。
渥太華河也不平靜,還是在市區(qū),在上游一些的地方,寬闊的河面驟然變窄,河水從幾座小島中穿過,我們從加蒂諾公園駕車回程的路上,站在緊鄰瀑布的下游的橋上遠遠望去,瀑布蔚為壯觀。想當年,那些從渥太華河上游來的木材,漂流至此,也要從這座瀑布一躍而下?
離開渥太華的前一天下午,在加蒂諾公園,我們像陶淵明一樣誤入一片世外桃源,那是公園中一個叫做Meech的狹長湖泊。山谷中,湖邊幾座水邊木屋,兩個家庭躺在水上曬太陽,孩子們則在打水仗。北美的夏天,美而短暫,我要是住在渥太華,我一定要在這山里、這湖邊,擁有一座自己的木屋。開車回程的路上,夕陽西下,三三兩兩的人,從城里的方向迎面而來慢跑進山?粗麄,突然有種想留在這座城市念頭。(文:一直 圖:Lee)
相關閱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