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帕羅節(jié)由三部分組成:節(jié)前準備、帕羅宗內慶典活動和三天歌舞慶祝。不丹噶舉派的主要舞蹈形式叫咒語(zor)跳神,或面具跳神,即面具舞和鼓舞。表演者主要是僧侶喇嘛,也有經過訓練的信徒,他們頭戴各式面具并穿著精致的絲綢、緞面服飾,手持法器。舞者在現場中央,一邊吟唱著美妙旋律的傳統(tǒng)歌曲,一邊與滑稽小丑不時互動,娛樂觀眾的同時又傳遞佛教理念,講述圣人降伏惡魔的勝利成就。
除了帕羅節(jié),我在不丹中部布姆塘還趕上了三年一次的滕達戒楚節(jié)(The Tenda Tshechu)。布姆塘是不丹第二大佛教派系寧瑪派的中心,人們聚集在寧瑪派主寺Kharchu Dratshang廣場前,舉行為期五天的盛大活動和表演。滕達戒楚節(jié)的最后一天,我一大早來到寺院。小雨中,喇嘛們開始做最隆重的儀式準備。他們掛好大鼓,拿出鈸,擺放好經書和各種法器,點燃柏香,在滾滾煙霧中搖響“法鈴”,開始敲鼓擊鈸誦經念佛。
縷縷桑煙和低沉的法號聲中,一幅巨大的唐卡(thangkha)在寺廟正面冉冉升起,這是不丹重大宗教節(jié)日上的壓軸戲。在西藏也有類似的環(huán)節(jié),稱作“曬大佛”或者“展唐卡”,不丹語是“Throngdel”,意思是“一視解脫”。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就為了通過觸摸唐卡下方背面的頭像而得到祝福。這時寧瑪派的大活佛也終于摘下神秘的面具,坦然面對眾人的頂禮膜拜。那是一張端莊祥和的面孔,年紀并不大。我的目光越過他身后的雷龍旗幟,遠處的雪山霧氣繚繞,耳邊長號低吟,就這樣走進雷龍子民的精神世界,看他們如何像活化石一樣保存了藏傳佛教的精髓。
親歷鄉(xiāng)村生活
在通往切米寺途中,經過一個叫Chimi Bang的村子。在一戶人家的作坊,婆媳二人正在辛勤勞作。年輕的媳婦坐在爐灶邊,在一口大鐵鍋中用小竹掃帚來回炒著米。原來這是不丹很受歡迎的一種小食,可以早飯時吃,也可以裝在竹制食盒里,作為旅行或郊游的主食。制作過程也很簡單:米淘好后,晾至半干,濕而不黏,不加油炒至微糊就可以。這是一種隨手拈來的美味零食,類似爆米花,也可以根據口味,用糖水或者牛奶泡,或者放點鹽和油。年輕的媳婦示意我嘗嘗,我捻起一粒放入口中,果然香脆。
不丹的農家生活很簡樸,就算是大戶,也不過是佛堂面積大點而已。女主人特地帶著我到隔壁她的娘家,七八口人都在,大家圍著我又端出了米酒。語言不是障礙,他們發(fā)自內心的質樸熱情全都在那碗酒里。必須要說的是,不丹人就是有本事讓你深深為他們的熱情好客和開放而感動。和熱情的村民們道別,快走到山下的時候,多吉又從后面追了上來,原來他特意從自家地里摘了些新鮮的蘆筍,讓我們帶回酒店晚上炒著吃,那天晚上是我在不丹吃過最香的一頓飯。
不丹王國(KingdomofBhutan)簡稱不丹,是位于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內陸國,該國的國名當地語言叫“竺域”(或作“朱玉”DrukYul,藏文:vBrug-yul),意為雷、龍之地。水力發(fā)電是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約72%水力所產電力售予印度。旅游業(yè)是不丹的另外一個重要經濟支柱,于1974年開放外國人入境。牦牛、騾、馬為重要運輸工具。不丹的主要外貿對象和國防援助國是印度。不丹也..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