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藍根是一種清熱消炎的藥材,還在李時珍的時代,中國人就認識它并使用它了。令人意外的是,在明末清初,云南社會經(jīng)濟大規(guī)模發(fā)展的年月里,大理的白族人將它用作了染料,先只是將生白布染藍,后來學著扎上布,簡單染出一些花樣,裝飾日常生活里需要的用品,如手帕、頭巾、窗簾、門簾之類。
染著染著,染到今天,已經(jīng)成了一項蜚聲世界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而且將文化、藝術和市場結合為一體,形成了頗為壯觀的民族文化產(chǎn)業(yè),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后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摻一些石灰或工業(yè)堿,就可以用來染布了。
隨性的藝術
中國的染布藝術我只見過東部的“甲纈”和貴州苗族的“蠟染”。云南大理白族搞的卻是“扎染”。扎染說簡單并不簡單,說復雜也復雜不到哪兒去。
扎染的主要染料來自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后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摻一些石灰或工業(yè)堿,就可以用來染布。
被染的布一般就是生白布,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jù)民間傳統(tǒng)和市場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創(chuàng)作,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再由村里的婦女將布領去,用細致的手工按圖案縫上,再送到扎染廠或各家染坊。
染的程序也不復雜,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反復染過幾次后,取出晾干,拆了線熨平整,就是一塊帶各樣圖案的扎染布。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這跟燒制陶器的道理一樣。
歷史沿襲
用板藍根染出的布,青里帶翠,凝重素雅而含蓄,不僅不怎么褪色,據(jù)說對皮膚起消炎作用。這樣的好東西,當然受到大家的喜愛。于是,它們大量出口到日本、歐美、東南亞各國及地區(qū),全國各地也十分暢銷。
離下關三十八公里處、滇藏公路旁的周城,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這里不僅因為蝴蝶泉而聞名,還因為一直沿襲著當?shù)匾延腥儆嗄隁v史的扎染傳統(tǒng)制作。
家家門外石板路,戶戶門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莊的特色。密如蛛網(wǎng)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順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古樸而又幽靜。巷道兩側一幢幢白墻青瓦樓房,是周城白族的傳統(tǒng)石墻土木結構建筑。大理有三寶,“石頭砌墻不會倒”是這種建筑特征的寫照。周城民居通常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
昔日周城白族先輩們趕馬馱貨走夷方、下海捕魚都成了老人擺古的話題,但周城的白族經(jīng)商和從事手工藝品加工的古老傳統(tǒng)習慣一直沿襲著。從十幾歲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會扎布。隨便在村里走走,都可以看到或老或幼的婦女們埋頭扎線的景象。
旅游攻略:
大理這個地方真是一言難盡,它無法和麗江比試風情,也不及陽朔風光,在這里你能體會到的只有兩個字——自由。沒有來過大理的人,認識大理大都源于兩個出處,一是金庸先生的小說,小說中段皇爺?shù)?ldquo;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