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群山之巔。青煙裊裊,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令人嘆為觀止。千年前的人們用去整天的時(shí)間把祭祀物品抬放到祭壇前,然后有序地跪伏在地,頂禮膜拜。山風(fēng)帶來的涼意,漸漸滲透了單薄的衣服,但是人們似乎沒有發(fā)覺,依舊虔誠地向上蒼禱告。
在古代先民眼里,天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蒼茫巨大神秘莫測的靈體,于是祭祀成為他們向神靈致敬與溝通的最佳方式,并如香火一般世代傳承下來。在大風(fēng)呼嘯連樹都不能生長的武功山頂,四座神秘石壘祭壇千百年來兀自矗立,這也被國內(nèi)專家譽(yù)為研究古代江南民間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在其中,究竟凝聚著祭祀傳統(tǒng)怎樣的智慧與信仰?
1700年前的四座神秘祭壇
大千世界,祭禮繁雜。環(huán)境和民族的不同,造就祭祀文化的各不相同。不過,不論祭祀的是天神、人鬼還是地祇,相同的是,祭祀的對象都被神化。三教合流使武功山形成了多神祇、多教派、多壇庵的局面,原始祭祀文化與宗教文化交織在一起,武功山上共有四路神靈千百年來在享受尊崇。
葛仙壇
葛仙壇在四壇之中年代最久遠(yuǎn),建于三國東吳初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此壇由武功山的開山鼻祖葛玄一手創(chuàng)建。蘆溪縣文物局局長龍成前介紹,葛玄,字孝先,三國吳人,《抱樸子》著者葛洪從祖,人稱太極葛仙翁。自幼好學(xué),博覽五經(jīng),喜愛老、莊之說。出身東漢年間官宦之家的葛玄10多歲時(shí),就遁跡天下名山,一生顛沛流離,充滿傳奇色彩,唯一離不開的就是祭壇。在武功山與嶺南羅浮山,葛玄都設(shè)立了祭壇,在此焚朱砂、煉金石。
古祭壇由山門、古壇兩部分組成。山門為石門,高1.8米、寬1米。門外為觀日臺(tái)遺址。用長條形石塊壘接而成的高約4米,面積為12平方米的石室。宋代安?h丞彭龜年曾于壇下求雨,書石為經(jīng)。
汪仙壇
汪仙壇祭祀的則是人界神靈,也稱望仙壇!都哺尽份d:吉州知府汪可受恤民遭貶斥,憤而脫俗在武功山,死后,百姓在此立壇塑像祭祀,始建于清代。汪可受此人在歷史上也頗有名氣。汪可受,字以虛,號靜庵,湖北黃梅人。明萬歷二十年(1592),出任吉安知府。體察民情,政通人和。在任吉州知府六年間,他最為有名的舉動(dòng)是,將已被洪水沖毀達(dá)半世紀(jì)之久的白鷺洲書院,復(fù)建如初。后升任陜西布政使、兵部左侍郎、薊遼總督,抵御北侮。卒贈(zèng)兵部尚書。
在吉安為官期間,汪可受曾多次游覽武功山。與王時(shí)槐、鄒元標(biāo)等大儒,切磋生命之學(xué);為官清正,人稱天下清廉第一。蒲松齡《聊齋志異》神仙傳中的“汪可受”原型,就是出自于他,由此進(jìn)一步把汪可受的形象神化。也正是如此,百姓在此修建祭壇,世代祭祀。并把汪爺稱為“王爺”,為武功山的守護(hù)神,以保一方平安。
沖應(yīng)壇
沖應(yīng)壇所祭祀對象則更為復(fù)雜。有專家認(rèn)為,沖應(yīng)壇祭祀的是在山修煉傳道主要宗派的綜合祭壇。這其中包括上清派開山祖師魏華存,亦稱魏夫人;凈明派開山祖師許遜,東晉人,傳說許真君用鐵鏈縛住欲把武功山作碼頭,江西變海洋的孽龍,為民除了大害;開山祖師葛玄與其侄孫葛洪,“還聞丹灶火,猶是赤烏年”說的就是他們在武功山修道煉丹。
求嗣壇
為求嗣壇披上神秘面紗的是,神臺(tái)前有一泉井,上方下圓,終年不涸,味甘清心,其旁8米處尚有一半月形泉井,也有瀘水源頭的說法。明·嘉靖《武功山志》載:“泉中有龍,常躍池中,或有見其尾者”,所以又被稱作龍王壇。
武功山位于萍鄉(xiāng)市東南邊緣,羅霄山脈北段,綿亙起伏120公里,為萍鄉(xiāng)、宜春、蓮花、安福四地天然屏障,上峰白鶴峰海拔1918。3米,是華東地區(qū)第一高峰。武功山奇峰羅列。瑰崎壯麗;怪石林立,形態(tài)詭異處處深壑幽谷,美..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