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 市井真味
賞心樂事誰家院
南京的市民文化可以追溯到六朝時代。城西石頭城作為當時的軍事要塞,是南京城發(fā)展的起點,政權的轉(zhuǎn)移伴隨著民眾的遷徙,南京自古便是移民城市。
這座城還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從建城之始便有明確的城市分區(qū)。推演到春秋戰(zhàn)國時,吳越爭雄的戰(zhàn)場就在今天的溧陽,南京城的百姓便是由南部環(huán)太湖流域的蘇州等地逐漸北上而來。
秦淮河流域蔓延開的南城即是金陵最早的市民居住區(qū),市民文化和秦淮文化的誕生地。直到清朝,南京的市民生活圈才逐漸隨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由秦淮河流域推至今天的白下路-建鄴路為限,至于新街口成為市中心,那著實是20世紀7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
我乘地鐵直抵明城墻南門中華門,以這里為起點,沿著十里秦淮向上回溯,探訪城南。世人都知道明城墻是全世界最長的一座磚砌城墻,卻鮮少有人知道中華門是全國所有古城中最大的一道城門。早在修筑這工程的六百年前,巴黎城的周長還不足30公里。
這條舉世聞名的人工屏障高度一般在14至21米之間,最高達60米,相當于20層樓房。城基的寬度約14米,頂部寬度在4至9米之間,最寬處達25米,可任戰(zhàn)馬馳騁。大部分城墻都先用花崗或石灰?guī)r的條石作基礎,條石上用大磚壘砌內(nèi)外兩壁,壁間以碎磚、礫石和黃土層層夯實,再以大磚鋪出墻頂并砌成城垛。磚縫里澆灌的都是以石灰、糯米汁、紅糖與桐油攙和而成的“夾漿”,此種夾漿凝固后的附著力極強,能使城墻經(jīng)久不壞,六百年過去依然堅固如初。
尋訪老城南,門東和門西是常碰到的概念。外秦淮河從無到有,皆因為明城墻的修建,它作為人工開鑿出的護城河與交通運河,將舊時相連的長干里隔斷;而內(nèi)秦淮河的歷史幾乎永遠比想象中更加豐富,它與中華門相連,在城墻內(nèi)形成兩個三角形片區(qū),中華門東面的三角區(qū)稱為門東,中華門西面的三角區(qū)稱為門西,叫法由此傳開。
南京的老城和國內(nèi)其他幾個兄弟古都命運相仿,自改革開放以后便迎來了“舊貌換新顏”的一波波改造和重建。遺憾的是,人們還來不及認真地評估老城中各個歷史街區(qū)、文保單位的無量價值,城市發(fā)展的進程已將這些見證過數(shù)百年崢嶸歲月的古董匆匆吞沒,取而代之的是參差不齊的水泥盒子、混凝土搭起來的仿古建筑,新漆新瓦,全無感覺,徒留噱頭。
2006年,城南顏料坊、牛市、珍珠巷等多處歷史街區(qū)、文保單位、古井齊刷刷地被列入“消失名單”,為一座即將動工的購物中心騰地。同年8月,作家薛冰、南京大學教授姚遠等16位知名人士發(fā)出《關于保留南京歷史舊城區(qū)的緊急呼吁》,得到溫家寶總理的批示,才使拆除工作一度告停,推翻之前的規(guī)劃,請參與規(guī)劃、整治北京南鑼鼓巷、國子監(jiān)-雍和宮保護區(qū),福州三坊七巷等地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杰重新設計城南歷史街區(qū)改造項目。
如今,改造項目正在進行,街巷里的明清老屋經(jīng)過修繕,獲得了統(tǒng)一的外立面顏色,甚至是統(tǒng)一的屋檐。鉆進門西的一條老巷子里,偶然撞見一扇門,戲臺臨河而建,只是連同身邊的一串河房被改造一新,唯有一處暗灰色的舊河房夾在其中格外搶眼,馬頭墻清風偉岸,訴盡歷史。
門西是城南最早的居民聚集區(qū),遺留下大量古建民房,六朝以來形成的道路系統(tǒng)尚未破壞,單從路名就可以清楚地判斷房子的朝代。六朝、南唐、宋、明、清,走到哪里都是故事。如果身邊有一位好導游,街巷里的城南舊事是一天都講不完的。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