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腳踏著悠久的歷史,右腳踩著美麗的風光,這些古村鎮(zhèn)如同一本泛黃的老詩集,一直被人們遺忘在僻靜的角落里。時光荏苒,每一塊青石板、每一棵老蒼槐樹、每一扇木門、每一頁窗都飽含光影,鎖住了太多的塵埃歷史。直到有一天,我們在浮華里漂久了,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它們就是夢中的桃花源。
龍華古鎮(zhèn)
文圖 樓敏
小鎮(zhèn)呈三角形,背面緊貼大山,兩面環(huán)水,城內(nèi)老街小巷貫穿其中,高低錯落,整個城鎮(zhèn)顯得十分安靜。青苔,傾斜的房屋,磨的發(fā)光的街道,禹王宮的石刻,廊橋邊拉二胡的老人,早起做豆腐的人家,求子樹,過街樓邊的理發(fā)椅,洗頭的石盆,河邊的吊腳樓,手工造紙作坊,八仙山被改造成廚娘的晚唐石刻,都能讓人觸及古城的舊貌。如果遇趕場天,可拍到街沿上頭纏白帕子、穿著藍色土布衣服的老頭、老太太⋯⋯
古鎮(zhèn)原來的最高點就在衙門,建筑從那里延伸到龍溪河邊,1980年代修公路時將古鎮(zhèn)挖斷了,衙門也徹底消失,衙門下的那片房子隨后也被拆除。當?shù)乩相l(xiāng)說,鑿開山巖修通了公路,卻挖斷了龍脈,于是在1980年代的末期(或者是90年代初)遭到了報應(yīng),一場大水洗刷了龍華鎮(zhèn),沖毀了有幾百年歷史的廊橋,沖走了廊橋上有著同樣歷史的牌匾,據(jù)說,這座廊橋是經(jīng)過文革后,川南地區(qū)唯一幸存的。現(xiàn)在的廊橋是水毀后仿建的鋼筋混凝土橋,不過看看上面的牌匾還是比較有意思,可以了解小城人的情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末,公路修通了,但不準隨便修快倒了的房子,年輕人紛紛到河對門修新房,很快形成了一條新街。前幾年,市場也搬到鎮(zhèn)外公路邊,從此鎮(zhèn)子里冷清了下來。因為地處偏僻,去的人相對較少,外人去,吃、住、停車均在老鎮(zhèn)子外河對岸的新街⋯⋯也許正是這些原因,“龍華鎮(zhèn)”旅游開發(fā)受到限制,才得以較好的保存部分原貌,當然也顯得十分破舊。
龍華最值得一看的是糧站里的那些石刻,文革期間,有心的當?shù)厝擞盟嗌皾{封住了石刻,才逃過了屏山紅衛(wèi)兵的洗劫。據(jù)說當年小鎮(zhèn)的建筑到處是雕梁畫棟,但大革命時期被破壞得一干二凈,屋檐下的瓜桶被刀砍掉,雕花門楣被劈后投入火中。就連八仙山上的彌勒佛也難逃劫難,可憐唐宋時期開鑿的18米大佛被人用火器毀了面容,80年代,政府允許燒香拜佛后,龍華的善男信女捐資請工匠維修,誰知二流工匠愣是把端莊豐腴的彌勒佛變?nèi),雕琢成滿臉橫肉的廚娘,八仙山大佛因此完全失去了文物價值。龍華地區(qū)出產(chǎn)手工粗紙(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用過的草紙或藥鋪里的包裝紙),用石灰水浸泡山上砍來的竹子,用木棍搗出木漿,在竹笆編成的紙床上將木漿成形晾曬,這就是龍華紙的制造工藝,完全沿用蔡倫的方法。近年來,龍華的手工紙被臺灣人收購制作成“紙幣”運回本島銷售,就是那種在“陰國”使用的冥幣。不過,因為無法解決污染問題,龍華鎮(zhèn)的手工造紙很快就要停工,停工意味著這個古老技藝在龍華鎮(zhèn)徹底消失。
“龍華鎮(zhèn)”給我印象很深的還有河對岸的那棵黃桷樹,那是龍華鎮(zhèn)的還愿樹。求子的人家會將孩童的小衣褲掛在樹枝上;求身體健康的人家會在樹干上粘貼小紙人,然后在病患部位燒灼出小孔⋯⋯總之,所有人都能在樹上找到某種精神寄托。樹的老根裹住了一只石刻龍頭,可能就是這個龍頭賦予了古樹靈性,這是我在漢族地區(qū)見到的祈禱功能最齊全的還愿樹,所以記憶猶新。
Tips
1、龍華鎮(zhèn)”距成都285公里,西出成都(128公里高速)-樂山(G213國道143公里)-永福(左轉(zhuǎn)進入碎石路14公里)-龍華鎮(zhèn)
路線1:成都-樂山-犍為-沐川-龍華鎮(zhèn);路線2:成都-宜賓-屏山-龍華鎮(zhèn)。走樂山線好些,高速(不進樂山)基本到五通橋,五通至沐川是國道,沐川至龍華是新修的水泥路,回程還可逛船城和夾江千佛崖。單邊路途不趕路,時間約5小時左右。
2、吃住條件都沒問題,無門票,相比之下,全程花費最高的算是油費和高速過路費了,我住古填外最好的“客棧”,帶衛(wèi)生間的標準房,每一天也就幾十塊錢。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