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探險隊員成功穿越唐蕃古道(2)
http://tour.sina.com.cn 2008年08月25日11:20
烏魯木齊在線

(arg1.onmousemove)arg1.onmousemove=null;if(arg1.onmouseover)arg1.onmouseover=null;if(arg1.ondblclick)arg1.ondblclick=null;if(arg1.onmouseenter)arg1.onmouseenter=null;if(arg1.onmouseleave)arg1.onmouseleave=null;return result;}" />無法效仿的探險之路
整個盆地像撕裂了般,被劈成兩半。盆地周圍的山坡呈凝重的赭色,人,在“鍋底”如蝸牛般蠕動。
王鐵男大口喘著粗氣,腳步緩慢。邁上了一個高臺后,他停下腳步,等待后面的隊員——他已經(jīng)和其他6位成員拉開了幾百米的距離。憑經(jīng)驗,他判斷最后兩個行動最為遲緩的隊員,在體能上可能已經(jīng)到了極限。
8月8日,王鐵男率領(lǐng)的唐蕃古道探險隊終于抵達海拔5600米的克里雅山口。
此前的7月20日清晨,來自新疆、山西、天津、北京等地的唐蕃古道探險隊的10位勇士整裝從烏魯木齊出發(fā),踏上為期一個月的唐蕃古道探險之旅。
唐蕃古道探險活動線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烏魯木齊——于田——葉城——三十里營房——松西(219國道)——克里雅山口。第二階段為于田縣——普魯村——硫磺達坂(5114米)——阿其克庫勒湖——亞洲一號火山——克里雅山口( 5604米)——邦達錯(4980米)——松西(5219米)。
從地圖上看,在新疆南部于田縣境內(nèi),有一條發(fā)源于昆侖山中段流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河——克里雅河,沿河而上翻越克里雅山口可達藏北羌塘,這條路途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新疆和西藏兩地的要道,在歷史上也稱作唐蕃古道。由于這條古道路經(jīng)青藏高原和羌塘無人區(qū),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加之險峻的高山峽谷和復(fù)雜的氣候條件,使得19世紀以來,許多試圖通過這條古道的英雄們大多無功而返,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就有這么一群人,試圖以純粹的探險方式,見證古道的艱險壯美,并用現(xiàn)代記錄手段,拍攝沉寂了半個世紀的唐蕃古道鮮為人知的自然人文風貌。
7月底,探險隊告別了于田縣氆氌鄉(xiāng)眾鄉(xiāng)親,經(jīng)古城遺址進入克里雅河谷,正式踏上徒步跨越昆侖山脊進入藏北羌塘區(qū)的征程。出發(fā)前,探險隊在氆氌鄉(xiāng)還搞了捐資助學活動,用籌集到的8000元錢買了60套學習用品,有書包、文具、本子、玩具、體育用品,領(lǐng)到學習用品的孩子笑得很開心。
“我們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里的村民特別樸實。”王鐵男說。
按預(yù)定方案,探險隊將利用10到12天的時間經(jīng)硫磺達坂、脫破拉嘎特達坂、阿特塔木達坂和克里雅山口,到達藏北幫達措湖,并在幫達措以西的拉竹龍措附近,與兩名后援隊員匯合。預(yù)計徒步全程為23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5000米。
幾天來,全體隊員成功翻越了海拔5114米的硫磺達坂,徒步37公里到達了4700米的烏魯克盆地。在阿克蘇河谷扎營時。
“最大的難度在于它的未知性。我們是用腳步一步一步來丈量的!蓖蹊F男說。之前,從探險隊搜集到的資料看,沒有線路介紹。在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報告里也沒有完整的線路介紹,只有各個學科的專業(yè)考察內(nèi)容。
道路的崎嶇也超過先前的預(yù)料。氆氌河谷很狹窄,有一段1公里的路程,連翻了三個達坂,海拔在3600米和3900米之間。男隊員每人負重20公斤左右。因為連續(xù)翻越達坂,隊員體力消耗很大。
之前,探險隊曾在4000米以上的山區(qū)拉練了三個月。資料則準備了三年。來自外地的隊員因為體能跟不上,不得不中途退出。比如來自北京的隊員宓龍彪就是這樣。
從從蘇巴什河出來后,中途沒有水,探險隊必須一口氣行軍38公里,而且都在5000米以上!昂喼笔峭婷∥覜]想到路這么難走。”老宓承受不了了。
“最大的難度就是高海拔長距離。人人都在極限中。”47歲的女隊員姜暉說。
老劉則認為“最大的挑戰(zhàn)是心理壓力。心里老沒底,前面的情況怎么樣,誰也不知道!
老劉說,在5500米的高度連續(xù)走了6天,每天行軍都在10小時以上!耙话愕捏w力根本承受不了。萬一出事,撤都撤不出去!
隊長王鐵男覺得:“走下來特別有意義,完成了一個夙愿。這是一次純粹的探險。我們崇尚的就是純粹探險精神。這條路今后幾年都不會有人能效仿,因為組織的難度太大了。”
悲壯傳奇的古道
這注定是一條悲壯傳奇的險途。
唐朝時,吐蕃2次入侵西域,并在唐朝中期后統(tǒng)治塔里木盆地百余年,當時走的就是這條通道。至今,在氆氌村以北還保留著阿拉叫依古驛站。
在新疆和西藏交界的克里亞山口以北3公里處,有殘存的阿塔木帕夏遺址。公元982年,喀拉汗軍隊經(jīng)過近百年的拉鋸戰(zhàn)最后滅掉了于闐。由于喀拉汗推行伊斯蘭教,信仰佛教的于闐人被迫翻越昆侖山經(jīng)克里雅山口逃入吐蕃。
1717年,盤踞新疆的策妄阿拉布坦從克里雅山口進入西藏。
1885年6月,普爾熱瓦爾斯基率領(lǐng)的俄國探險隊曾沿著克里雅山脈的北麓走了將近一個月時間,吃盡了苦頭,也未找到一條到西藏的方便之路。
20世紀初,日本探險家橘瑞超在第三次中亞探險時,選擇夏天最適宜的季節(jié),試圖沿著這條高原秘道進入西藏。他在氆氌村雇了30多個馱工,租了幾十頭毛驢和馬匹,最終也沒能如愿以償。
1950年解放軍獨立騎兵師136人沿這條古道進軍西藏,經(jīng)過45天艱苦行軍,跨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昆侖山區(qū),西藏阿里的改則地區(qū),行程約計600多公里,幾個月的時間里68人犧牲,為了紀念英雄先遣連的壯舉,這條古道也被后人稱為英雄古道。
同年,解放軍開始在克里雅河上游河谷修筑新藏公路。但由于地質(zhì)情況復(fù)雜等原因,最后被迫放棄。1956年動工修建新疆葉城到西藏普蘭全長1465公里的新藏公路。至今沿途仍存有公路遺跡。在阿拉叫依和蘇巴什有當年筑路大軍營地遺址。
盡管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后,這條從新疆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已少有人問津。但是,它并沒有被人徹底遺忘。有一類人,始終牽掛著它。
2002年9月 ,丹麥人Martin和瑞典人Janne Corax、Nadine從松西出發(fā)騎自行車翻越克里雅山口15天后抵達普魯。
2004年8-11月 ,Martin和美國人Jeff Garnand騎自行車從蘭州出發(fā),經(jīng)西寧、玉樹、那曲,沿北線到尼瑪、改則、塔城,徒步轉(zhuǎn)神山岡仁波齊后抵達阿里,隨后計劃再次翻越昆侖山克里雅山口抵達民豐境內(nèi)的Karasai村。但最后一段的行程,Martin在他的個人網(wǎng)站里未透露詳情。
2005年2月和2006年7月 ,烏魯木齊市登山探險協(xié)會曾兩次沿克里雅河的支流逆流而上,翻越硫磺達坂進入阿什庫勒盆地,對阿其克庫勒火山地區(qū)進行考察。
來源:亞心網(wǎng)作者:錢毓責任編輯: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