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城而名的拉面
如今,在中國的每個城市里大概都可以看得到蘭州牛肉拉面的招牌吧。那一間間小小的面店,從不占據(jù)黃金地段,得往那小路兩側(cè)、巷子深處、居民樓下去尋。在那片遠離了擁擠交通和高樓大廈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放慢了半拍,親切的人間煙火氣撲面而來,這里才是蘭州拉面最適宜的所在。
這一款因城而名的拉面算得上是接受度最廣的面食,甚至是接受度最廣的食物之一。蘭州拉面貌不驚人,走遍天下所看到的樣子也并不會有什么不同。一碗清澈的湯里臥著一把細度均勻的面,上面浮著幾片纖薄的牛肉、白蘿卜片,再點綴點兒香菜蒜苗,就是全部了。仿佛武俠小說里真正的高手總是韜光養(yǎng)晦、不露形跡一樣,你得去體會他們的那股精神。而這股精神,在拉面中,就是那湯水的滋味了。地道的蘭州拉面,熬湯時常選用草原上出產(chǎn)的肥嫩牦牛肉或黃牛肉,加大塊牛頭骨和腿骨,再按比例加入牛羊肝湯和雞湯。在特大號罐形鐵鍋內(nèi)熬成的肉湯氣香味濃,清亮澄澈,如果端上來是一碗濁湯,不用嘗就知道把式談不上正宗。吃面前先喝一口湯,從舌尖與肉湯接觸的一剎那,那種強勢的肉香倏地在口腔內(nèi)散開,隨著湯水咽落的過程一路滾到胃里。肚子里一暖,食欲昂揚大漲,這才開始埋頭大吃起來。蘭州本地人吃拉面會加入辣椒和香醋,辣和酸會在一定程度上中和肉的葷香。等面打撈干凈,碗底還剩一口酸辣的湯,大口喝下正好定了肚子里的調(diào)。湯的地位顯赫可以一直追溯到蘭州拉面出現(xiàn)之時,拉面之父馬保子善于烹湯,客人一進店,伙計會先端上來一碗熱騰騰的醒胃的牛肉湯。久而久之,很多本地人最最掛念的反而是這一碗進門的免費贈湯。彼時大家
爭相效仿,人們也以進門有沒有贈湯來判斷一家拉面館是否正宗,可惜現(xiàn)在這些傳統(tǒng)都已不再流傳了。
比起日本和風拉面的軟滑適口,蘭州拉面的面條韌性十足,口感筋道,這是因為在和面的時候要加入以當?shù)夭菽緹呐罨。一大塊和進了蓬灰的面團,經(jīng)過大力反復的搗、揉、抻、拉、摔、摜后,被錘煉得極具彈性,捋成長條,再揪成茶杯粗、筷子長的一條條面節(jié)。客人進店后,外頭點菜的朝里一招呼:毛細,大碗。真正精彩的好戲在后廚開始上演。拉面師傅變戲法似的將一塊面節(jié)拉拉扯扯,折折閃閃,眨眼工夫手里就多出一把窄細綿長的面條。面條還分圓扁寬窄很多名堂,細微的差別全部都在拉面師傅的手上功夫里得以顯現(xiàn),實在是令人稱奇。
筆者的一個朋友是土生土長的蘭州人,胃是徹底被蘭州拉面給霸占了,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勉強吃兩頓當?shù)靥厣朗,就再也按捺不住地走街串巷尋找當(shù)氐奶m州拉面去了。不過蘭州拉面一旦出了那地界,盡管在招牌上都標榜著“正宗”二字,其味道卻是和本地相去甚遠了。我問起那蘭州朋友在各地吃面有沒有“艷遇”到家鄉(xiāng)的味道,她不無遺憾地搖頭,但是卻絲毫不減繼續(xù)追尋下去的熱情。清代詩人張澍曾寫詩贊美蘭州老字號“馬家大爺牛肉
面”,其中說道:拉面千絲香,唯獨馬家爺。美味難再期,回首故鄉(xiāng)遠。日出念真經(jīng),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嘆息,只盼牛肉面。雖然乍讀下去最后一句竟然有些“穿越”,但是我深深理解,我的朋友和張大詩人對那碗面曠日持久的思念。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