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不熟悉裴多菲,但一定聽說過那首膾炙人口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首詩的作者就是這位匈牙利愛國詩人,因為“一直以來,匈牙利就是一個為自由而不斷奮斗的國家”,裴多菲投筆從戎,他熱烈歌詠自由并為之獻身。

經(jīng)歷了千年的東西方文化交融于布達佩斯,布達承載了這座城市古老的歷史,教堂和城堡依山而建,佩斯則代表著年輕和商業(yè)生命力,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完美結合。時空交錯間,她感性而略帶憂郁的藝術氣質愈加濃厚。

無論遠觀還是近看,無論陰晴冷暖,坐落于多瑙河畔佩斯一側的匈牙利國會大廈(Parliament Building),總能一瞬間抓住人們的眼球。那些直插云霄的尖頂,總會讓人想到泰晤士河沿岸的英國國會大廈,只是又在其基礎上融入了不少匈牙利元素。


匈牙利人建造這么氣派的國會大廈可不是“打腫臉充胖子”,更不是為了向英國“致敬”,一切還要從她那段悲情的歷史說起。
公元896年匈牙利建國,伊什特萬一世在第一個千年加冕稱帝,可惜由于絕嗣,匈牙利在后來的七個多世紀里一直被外族所統(tǒng)治,匈牙利人民也在不斷的抗爭-失敗-再抗爭中爭取著自己的民族獨立。蒙古、奧斯曼土耳其、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都先后“蹂躪”著這塊美麗的土地。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fā)了武裝革 命,是近代民主自由力量的一次覺醒,平民與君主皇權、貴族特權之間的抗爭,只有俄國、英國等極少數(shù)國家免于涉及。借著這股風,一直鼓吹馬扎爾人自治的等級議會代理代表拉約什·科蘇特(Lajos Kossuth),親自起草了《反對派宣言》,團結人民為了民族和自由爭取自己的權利。他還帶領代表團去奧地利和皇帝斐迪南一世談判,拒絕出兵幫助奧地利鎮(zhèn)壓意大利境內(nèi)的起義,沖突很快擴大了,奧地利被迫接受了一些條件,成立了立憲政府,科蘇特就任財政部長。1849年4月14日,科蘇特以奧地利皇位更迭為由,宣布解除對哈布斯堡家族的效忠,匈牙利國會通過了《獨立宣言》,呼吁以英國模式建立憲法和國會,廢除不合理的稅收,要求通過人民選舉產(chǎn)生匈牙利政府,匈牙利成了共和國。

奧地利自然不希望看到這個結果,聯(lián)合俄國起兵,匈牙利同年8月戰(zhàn)敗,科蘇特也流亡海外,輾轉求助土耳其、美國都未果,以流亡者身份于1894年逝世于意大利。雖然這場革 命失敗了,但卻對匈牙利的發(fā)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哈布斯堡王朝也已是末路,1867年,兩個國家組成了奧匈帝國,匈牙利終于和奧地利“平起平坐”,帝國幅員遼闊,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布達、老布達和佩斯也在1873年合并成了一個城市。
此時的匈牙利,需要一個恢弘、大氣、嶄新,能“上的了臺面”的建筑作為立法機關,他們甚至在全球公開招標來挑選設計圖,最后著名設計師斯坦德爾·伊姆雷(Imre Steindl)的新哥特主義方案在19個競標圖中勝出。國會大廈于1885年奠基,在匈牙利建國一千年時的1896年基本完工,1904年最終完成。為了表示紀念,和圣伊什特萬教堂一樣,最高也是96米,既紀念了建國的896年,又象征世俗物質和宗教精神的同等重要。

每一個看到國會大廈的人都會被它的魅力所震撼,它代表著布達佩斯甚至是匈牙利曾經(jīng)的輝煌。大廈既象征了立法議會機構的民主權利,也彰顯了匈牙利的國家威嚴,那時的布達佩斯,是歐洲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大廈背靠多瑙河,面向佩斯一側,象牙白色的外表加蓋了哥特式建筑中很少見的紅色圓頂,這個文藝復興式樣的穹頂反倒成了它最大的亮點,也是整個大廈的最高點。前方有兩座72米高的白色尖塔,圓頂兩側用對稱的四角房頂,頂部裝飾有綠色青銅小尖塔共22座。紅、白、綠三色的搭配恰好是匈牙利國旗的顏色。


紅色拱頂下是圓頂大廳,重要的會議慶典都在此舉行。這里也珍藏著匈牙利最珍貴的國寶——圣伊什特萬王冠(Holy Crown of Hungary),就是伊什特萬一世加冕時所戴的皇冠,至今已經(jīng)保存了一千余年,之后直到二十世紀的最后一任國王,每一位都是戴著這頂神圣的皇冠加冕。一起收藏的還有皇室加冕圣物,包括佩劍、權杖和金球。蘇聯(lián)侵占匈牙利期間,為了保護這些圣物,將其送到了美國國家金庫,多年后才運送回來,也是圣物唯一一次離開匈牙利的國土。

仔細看便可以發(fā)現(xiàn),整座大廈外觀絕對對稱,不僅外觀如此,內(nèi)部結構也是對稱的。
作為歐洲大陸第一大國會大廈,共有691個房間、會議室和大廳,內(nèi)部樓梯總長達20多公里,已經(jīng)全面采用了電梯、電燈、機械通風甚至冷暖空調(diào)等設備。內(nèi)外有人物雕塑242尊,外部90尊,內(nèi)部152尊,不僅有匈牙利歷任統(tǒng)治者,著名軍事家,甚至還有參與大廈建設的設計師和工匠們,體現(xiàn)了國家對于建設者們的尊重。
黃色的2路有軌電車,在佩斯一側沿多瑙河行駛,沿途經(jīng)過的都是建筑精華,不僅可以乘車觀景,它自己也成了布達佩斯的一景。

為了紀念科蘇特,國會大廈正門外所對的一片空地就叫“科蘇特廣場(Kossuth Lajos Square)”,兩尊銅獅雄踞于正門兩旁。


國會大廈最佳拍攝地點:
1、瑪爾吉特橋(Margit híd)上,搭乘電車Tram4/6至Margit sziget 站,最佳拍攝時間在中午和下午。

2、河對面battyhany ter站。這里可以拍攝到國會大廈的正面。網(wǎng)上流傳的在煎餅店Nagyi Palacsintázó里一邊吃煎餅一邊看國會大廈不準確,餐廳里看不到國會大廈。

3、漁人堡上。



4、鏈子橋上。
5、科蘇特廣場東南角拍攝背面
到達方式:地鐵M2號線至Kossuth tér站下車,或電車Tram2至Kossuth Lajos tér M站、Szalay utca站下車。
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周一-五8:00-18:00,周末8:00-16:00;11月1日-3月31日8:00-16:00。10月23日國慶日的10:00-15:00游人可以免費參觀國會大廈。議會開會時國會大廈的參觀時間會縮短。
門票: 網(wǎng)上預訂:非歐盟居民成人5800福林,學生2900福林(6-24歲),6歲以下免費;現(xiàn)場購票:非歐盟居民成人6000福林,學生3100福林
電話: +36 1 441 4000
廣場北側矗立著科蘇特紀念碑,雖然那次革命失敗了,但科蘇特作為19世紀匈牙利民族獨立的一面旗幟,深受人民的愛戴。

廣場南側的騎馬像是匈牙利貴族弗朗西斯二世拉科奇(Francis II Rákóczi)。1700年和法國聯(lián)合,反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而被捕,在妻子和獄卒的幫助下逃脫,3年后再次領導平民起義。1705年,他作為匈牙利王國自由邦聯(lián)聯(lián)盟的王子,與奧地利和談,但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今羅馬尼亞)的歸屬產(chǎn)生了無法調(diào)和的歧義,匈牙利獨立戰(zhàn)爭打響,1708年失利后拉科奇離開匈牙利流亡波蘭。雖然戰(zhàn)爭失敗了,但它成功地阻止了匈牙利成為奧地利的一部分。一南一北兩尊雕塑也體現(xiàn)了匈牙利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決心。

國會大廈正門對面是民族學博物館(Ethnographic Museum),曾經(jīng)是國會大廈競標中另一個競爭對手的作品。

國會大廈北側豎立著一座伊斯特萬·蒂薩(István Tisza)紀念碑,他曾于1903-1905和1913-1917年兩次擔任匈牙利總理的職務。

距離科蘇特廣場不遠處就是自由廣場(Liberty Square),2014年7月,南側建起了德意志占領紀念碑,中心雕像是天使加百列,代表匈牙利,上方雄鷹代表德意志帝國的入侵,加百列手中代表國家政權的金球即將墜落,設計意為“占領的受害者”。紀念碑獻給1944年3月-1945年4月戰(zhàn)爭期間所有的犧牲者。



但紀念碑前方經(jīng)常擺滿抗議者的圖文,他們認為匈牙利曾是納粹德國最重要的盟友。

1945年,蘇聯(lián)人在廣場北側豎立起了“蘇維埃戰(zhàn)爭紀念碑(Soviet War Memorial)”,紀念二戰(zhàn)后匈牙利的解放。

1956年,伊姆雷·納吉領導群眾試圖脫離蘇聯(lián)控制,最終蘇聯(lián)出兵占領了匈牙利強力鎮(zhèn)壓下去。納吉的目的是通過改革促進國內(nèi)發(fā)展,而并非被體制和政黨性質所約束。直到今天,匈牙利人依然將他視為改革探索者,為了紀念這段特殊的年代,在兩個廣場中間,建起一座銅制小橋,橋中間豎起一尊納吉銅像,望向來往行人。

===============
[作者:沙漠玫瑰]
環(huán)球旅游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只身旅行過五大洲40余個國家,200余座城市。
2016-2018年新浪V影響力峰會嘉賓,2017&2018年新浪旅游盛典嘉賓,騰訊旅游核心自媒體,騰訊旅游2017年度最佳合作獎,百家號金牌導師,新浪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旅行博主,螞蜂窩攻略作者&達人,窮游精華作者&探路者,攜程旅行家,窮游&途風體驗師,旅游衛(wèi)視嘉賓,秒拍簽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