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而言,撫州是一本絕妙的戲劇,這出戲里沒有濫加提味的作料,字里行間毫無矯揉造作的痕跡,完全是它本然的樣子,它的深厚文化也顯得那么本然。事實上,天地無情,全部自然景觀的總和,也不及人文之美打動人心。我不由想起那位撫州老情種湯顯祖四百年前的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儺神時代
文_吳劍文 圖_蔡濤
遠古巫術盛行,儺舞是其代表!渡袝虻洹匪f的“擊石拊石,百獸率舞”,便是戴著獸面跳儺的景象,場面宏大而神秘,引人遐想,F(xiàn)代中國,這些風俗已不多見,唯有在古典文化保存完好的撫州南豐,還大面積盛行著,所以提到儺文化,則不能不提南豐。南豐被稱為“中國儺鄉(xiāng)”,這里的石郵儺完整保留了其原始風格,是我國已知現(xiàn)存最古老的儺品種,被譽為“中國舞蹈的活化石”。
南豐石郵村的“跳儺”已經(jīng)歷經(jīng)幾千年,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村口儺神廟前那副“近戲乎非真戲也,國儺矣乃大儺焉”的楹聯(lián),說盡了這古老儀式游戲和神圣的兩面性。儺字拆解,便是難人,難者,災也。古代中國一向以單數(shù)為兇,雙數(shù)為吉,節(jié)日大都在單號,其實皆為災日,于是向神祭祀趨吉避兇,便成節(jié)祭(日本到現(xiàn)在還稱節(jié)為祭,保存著古義)。跳儺亦是如此。
現(xiàn)在的石郵儺班始建于明宣德年間,500多年,儺班始終由八個人、十三個面具、一鑼一鼓組成,節(jié)目僅八個,這一程式從未改變過。石郵儺班一直由八位被稱作“伯”的成員組成,跳儺是“終身制”,年紀最長者為主事,稱之“大伯”,以此類推。班內(nèi)若有人仙逝或有其他事故,經(jīng)過眾議,方可補替,忝列“八伯”。等級森嚴,與古代宗法制異曲同工。
面具懸于儺神廟內(nèi),每一個彩繪木雕面具都是一位神靈,色彩鮮艷,神態(tài)夸張,或猙獰詭異、或詼諧滑稽,戴上面具,“伯”們便游離于神人之間,當?shù)赜芯湓捳f:“帶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粗@種初民薩滿教遺風,在如今崇尚無神論的時代,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悠長的意味。
我在這里遇到的是排行第三的“三伯”——葉根明,他向我敘說著石郵儺的神秘古樸。與其他各地配樂表演直如曲藝不同,石郵儺的伴奏為一鼓一鑼,如此極簡主義的樂器,時而激昂爆裂,時而低沉古樸,把人帶到靈氛之境。“三伯”向我展示著儺舞的動作,禹步劍訣,如日本能劇,而無市井氣息,莊嚴肅穆,極具拙、重、大的風味。
石郵儺演繹著先民的圖騰崇拜和生命繁衍信仰,跳儺的驅(qū)邪、祭祀和祈福功能,保存得最為完整。如果說其他各地的儺舞增加了太多娛人的色彩,那么南豐石郵的儺舞,則延續(xù)著更多的娛神意味。是此地“受命不遷,橫而不流”的橘之精神影響著一方風俗的傳承么?我在黃昏儺神廟的儺像人影前尋找著答案。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